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
1 历史年表(1603年——1868年)
2 天皇世系图(后阳成天皇——明治天皇)
3 江户幕府世系图
注:御三家:御三家(ごさんけ),社会名词,出自日本的江户时代,原指当时除德川本家外,拥有征夷大将军继承权的尾张德川家、纪州德川家、水戸德川家三支分家(德川御三家)。至后世指代同一领域内公认的“三大”。
4 大事记
4.1 总论
江户时代(日语:えどじだい;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统治者为三河德川氏。从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开创幕府开始,历时265年。从庆长二十年(1615年)大坂夏之阵灭丰臣氏、统一全国计,历时253年。
江户初期,德川家康建立起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政治一安定,经济也随之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发展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江户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之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江户时的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江户时代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在德川时代,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图为德川家族的家纹——三叶葵。
4.1 一统天下
庆长五年(1600年)的关原合战奠定了江户幕府的天下。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为了确立将军世袭制,决心让位于第三子德川秀忠。在挫败了丰臣氏和朝廷的反对之后,德川秀忠接替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自称“大御所”,迁居到骏府城遥控幕政,与江户城的德川秀忠形成两个政治体系。
庆长十九年(1614年)至庆长二十年(1615年),通过“大坂冬之阵”与“大坂夏之阵”两场战争,消灭了德川氏最大的政敌丰臣氏。大坂夏之阵结束的当年(庆长二十年,1615年)七月十三日,朝廷在幕府的授意下宣布改元“元和”,从此日本再无大战事,史称“元和偃武”。同时德川家康时期又采取了大名改易政策,并颁布了《武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等措施,这些都为江户幕府两百多年的霸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江户幕府建立后,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江户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4.1.1 关原合战 せきがはらのかっせん
关原合战(関ヶ原の合戦)(せきがはらのかっせん)是日本庆长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发生于美浓关原地区的一场战役。广义的关原合战包括丰臣秀吉死后的一系列战役以及其他地区的一系列战役。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领下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组成的“西军”。
关原战役双方均动员了超过十万兵力,是应仁之乱以来全日本的最大规模的内战,也被誉为“决定天下的战争”(天下分け目の戦い)(てんかわけめのたたかい),双方都指责对方为丰臣的不忠之臣。
4.1.2 征夷大将军 せいいたいしょうぐん
征夷大将军在日本历史上,原为大和朝廷为对抗虾夷族所设立的临时的高级军官职位,本应于停战时即功成身退。“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虾夷族(阿伊努族),而“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级领导职。征夷大将军的衙门称为幕府,故中文俗称征夷大将军为“幕府将军”,也常简称其为“将军”。
12世纪末,幕府将军转为所有武士与军人的首领、总代表。1192年,源赖朝于消灭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权伊势平氏及东北豪族奥州藤原氏之后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一时间能够统领各地诸侯与军人,故一直保留着将军之头衔,以后的幕府将军皆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与天皇,掌握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相关政治地位日后由太政大臣及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于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际政权,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町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镰仓幕府和江户幕府将军时不受封日本国王,江户幕府将军大多自号“日本国大君”。在欧美,由于将军的长期世袭统治,到后来欧洲人执访日本,一直误以为将军就是天皇;直到江户幕府末年,美国派到日本的特使也还没有弄清楚。
4.1.3 大阪夏之阵
大坂夏之阵是大坂战役的一部分,在国内外看来都是日本历史上扭转乾坤的那一刻,在这场战役后,作为战胜方的德川家一气呵成,统一了日本,日本结束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进入大一统时期。
4.1.4 元和偃武 げんなえんぶ
日本历史时期,指大阪夏之阵结束的1615年至1853年黑船事件之间的日本历史,因为这段时期内日本国内再无大的战乱(偃武),而1615年天皇改元“元和”,故名“元和偃武”。
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的日本暗流涌动。以石田三成为首的奉行派,开始不满于德川家康的权势,联合辅命五大老中的毛利辉元等诸大名,与德川家康在关原展开决战。最终德川家康胜利,于1603年建立德川幕府。庆长二十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攻陷大阪城,丰臣秀赖母子自杀身亡,丰臣氏灭亡。至此德川家康统一日本,日本战国时代结束。
大坂夏之阵结束的当年(庆长二十年,即1615年)七月十三日,朝廷在幕府的授意下宣布改元“元和”,以象征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庆长二十年就此改称元和元年,象征延续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战乱终于终结,和平的江户幕府时代来临了。在此之后200多年,日本国内再无大的战乱,故称“元和偃武”。
“元和偃武”维持了238年,直到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前来(黑船事件)才宣告结束。自“黑船事件”之后,“元和偃武”宣告终结,日本进入动荡的幕末时代。
4.1.5 武家诸法度 ぶけしょはっと
武家诸法度,是德川幕府制定的旨在约束诸大名权力、维护德川氏在全国统治地位的诸项法令。1615年(庆长二十年)7月由德川幕府制定,是德川幕府统治大名的基本法。
1611年(庆长十六年)金地院崇传已经与诸大名起草10条誓言,1615年(庆长二十年)6月,丰臣秀赖被消灭以后,德川家康在伏见城召见诸大名,发布法令,规定大名守则,限制修缮城堡、禁止筑新城、禁止结党、婚姻须经幕府批准以及参觐交代的方法等。幕府将军更选时,必对大名宣读《武家诸法度》,对违法者严加惩处。
元和年间的法度由以心崇传起草,汉文体,共十三条。1635年(宽永十二年)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增为十九条,大体定型。1663年(宽文三年)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时,增加禁止信仰天主教、惩罚不孝者两条,1683年(天和三年)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时归并为十五条。1710年(宝永七年),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时由新井白石修改成十七条。但1717年(享保二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又恢复天和年的法度,以后即袭用此法。仅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时修改文字,准许制造大船。关于旗本、御家人的法度称《诸士法度》。
4.1.6 武士道 ぶしどう
日本において武士の間に形成された道徳。鎌倉時代に始まり、江戸時代、儒教、特に朱子学に裏づけされつつ発展し、明治維新後国民道徳として強調された。主君に対する絶対的忠節を重視し、犠牲・礼儀・質素・倹約・尚武などが求められた。
“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武士道的思想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
新渡户稻造认为,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认为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浪人指的是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国家灭亡却畏惧死亡的人。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4.1.7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日语: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 ,日本战国时代三河大名,幼名竹千代。江户时代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日本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德川家康出生于三河冈崎城(现爱知县冈崎市),原姓松平,永禄十年(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 母为广忠正室於大之方(传通院)。桶狭间合战后与织田信长结为“清洲同盟”,多次配合织田军击败强敌,并与武田家不断蚕食今川家的领地。本能寺之变后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与丰臣秀吉对峙,后又迫于形势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战后被丰臣秀吉移封关东,虽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得到丰臣政权下外样大名中最大的领地。担任五大老的笔头。丰臣秀吉死后,在关原合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庆长八年(1603年)受封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创幕府。庆长十九年(1614年)至庆长二十年(1615年)经大坂冬、夏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日本进入和平时期。
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在骏府城逝世,享年74岁。遗体埋葬在骏府的久能山,一年后被改葬到下野国日光。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本东照宫中供奉,被后人称为“东照神君”。
4.1.8 伊达政宗
伊达政宗(日语:だて まさむね;1567年9月5日—1636年6月27日) ,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名政宗(与九代家督政宗同名)。小时候因为罹患疱疮(天花),而右眼失明,故而人称“独眼龙政宗”。
永禄十年(1567年),出生于出羽国米泽(今山形县米泽市)的米泽城。天正十二年(1584年),18岁的政宗正式继任为伊达家17代家督。继位后,向周边的敌对大名交战。于天正十七年(1589年)先后将芦名氏和二阶堂氏消灭。经过折上原等对周边大名的战争后,伊达的势力已经渗入整个会津及奥州,开创了比父祖更大的伊达家版图。天正十九年(1591年),对丰臣秀吉称臣,秀吉改封政宗至岩出山城58万石。天正二十年(1592年),受丰臣秀吉之命令派三千兵出征朝鲜。秀吉死后,在关原合战中加入德川家康的东军阵营。战后政宗的领地得以保留,成为仙台藩藩主。就是今天日本仙台市的建城者。
宽永五年(1628),伊达政宗开始隐居。宽永十三年(1636)在江户去世,临终前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亲自至床边守候。一生的官位为美作守、左京大夫、待从、越前守、右近卫权少将、陆奥守、权中纳言,死后赠从二位。
4.2 武断政治
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去世,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正式掌握天下大权。为了有力统御大名,改易了福岛正则等外样大名,并建立“御三家”;同时严格对待朝廷,将五女德川和子嫁给后水尾天皇。为政风格上,起用了酒井忠世、土井利胜等人担任幕府中枢的老中,发挥自己的领导风格。另一方面,德川秀忠对家臣、亲属,甚至朝廷管制都相当严格,对外贸易仅限于平户、长崎两地。
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秀忠把将军让给长子德川家光,自己效法父亲德川家康成为“大御所”,退后掌握实权,在江户城进行二元政治。最初是考虑隐居小田原城遥控政务,但最后是居住在江户城的西之丸(皇居所在)。宽永三年(1626年),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率领伊达政宗等多位大名上洛,在二条城拜见后水尾天皇和中宫和子,并升为左大臣。
宽永八年(1632年),德川秀忠去世,解除了二元政治,开始由将军德川家光亲自执政的政治。德川家光确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的制度,并将幕府的现职将军定为最高权力者。宽永十二年(1635年),修订《武家诸法度》,对诸侯施加参觐交代为义务的规定。垄断长崎贸易的利益,强化天主教压制, 宽永十四年(1637年)的岛原之乱,四年后完成了锁国政策。在庆安年间,德川家光颁布了“庆安御触书”。“庆安御触书”的内容是对农民的规定。例如不准抽烟,喝茶、衣服要用木棉制作、生活俭朴、要交规定的年贡等等的规定,确保了江户幕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和对农民的控制。因为这些政策,江户幕府的一连串的强权政策被认为是“武断政治”。
至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4.2.1 老中 ろうじゅう
老中(ろうじゅう)は、江戸幕府および藩の職名。征夷大将軍(以下、将軍と称す)に直属して国政を統轄する常置の職であり、定名ではなかった。
大老(たいろう)是日本江户时代在德川幕府中的官职名。该职位作为辅助将军管理政务,地位在老中之上,因此是临时性的最高职位。一般该职位只有一人担任,平时免于评定所的办公等日常事务,仅在将军作出重要决策时参与行政。
老中是江户幕府的职名。职位大致和镰仓幕府的连署、室町幕府的管领相当。是征夷大将军直属的官员负责统领全国政务、在大老未设置的场合上,是幕府的最高官职。定员四至五名,采取月番制轮番管理不同事务,原则上在二万五千石领地以上的谱代大名之中选任。
4.2.2 二条城 にじょうじょ
二条城又名二条御所,位于日本京都,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二条城建于公元1603年,是江户幕府的权力象征。建有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并挖有壕沟。二条城内名为“鹂鸣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其声响并不是设计之初就预料到的,而是因为年久失修,由地板下部的钉子跟木板摩擦造成。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为二条城的主要建筑。“二之丸”的建筑很有特色,殿内墙壁和隔门上画有狩野派画家的名画,精美绝伦。每年梅花和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游览的好时机。
历史事件
- 一是1611年的德川家康会见丰臣秀赖,这次二条城的会面表面上说是爷爷和孙女婿的首次会面,但实际上代表了丰臣家从此臣服于德川家,名义上和实际上的天下人从此不再是丰臣秀赖。
- 二是德川家光邀请后水尾天皇造访二条城事件。本来日本历史上只有作为臣子去谒见君主的惯例,但德川家光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凌驾于天皇之上,提出要天皇到江户拜访将军。虽然后来改成了天皇出巡二条城,但由于二条城是将军在京都的行宫,后水尾出巡二条城也象征着天皇朝廷彻底向武家政权屈服。
- 三是1867年的大政奉还仪式。此时的德川幕府已完全丧失人心且被维新派军队击败,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交还政权,辞去被德川家世袭了十五代的征夷大将军职位。德川庆喜向明治政府交还政权的仪式就在二条城的二之丸进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讽刺,德川家康当年在二条城接受丰臣家臣服的时候应该想不到他的子孙也是在这里交出政权吧!
4.2.3 岛原起义
日本江户幕府初期,九州岛原半岛和天草岛农民与天主教徒反对幕藩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的大起义,又称天草起义。爆发于1637年,次年失败。
岛原起义是幕藩体制确立时期发生的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它是由幕藩领主妄图把农业先进地区业已大量存在的小自耕农重新沦为农奴的倒行逆施引起的,是以备受封建压榨的农民和浪人武士为骨干,借助天主教组织,反对幕藩统治的一次大起义。这次起义震动了幕藩领主的统治,幕府动员18个藩十几万人的兵力,仅幕府就耗损军费白银四十万两。
岛原起义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革命。农民据弃过去天主教宣扬的忍从、殉教等不抵抗思想,努力传播通过武装斗争,建立地上“神国”的思想。这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巨大冲击,是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的革命斗争。
通过岛原起义,德川幕府不单认识到对外贸易对封建经济的威胁,而且更理解到外来宗教对幕藩统治的威胁,由此实行持续200多年的锁国体制。宽永十六年(1639年)幕府发布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锁国令。全面禁止外船来日,命各藩检查航行船只,提高密告外船走私入境者以3倍的奖金,并禁绝国外教会对日本教民的一切联系与影响。宽永十八年(1641年),将同基督教传教无关的荷兰人一律转移到长崎的出岛),限制外文书籍进口,连朱印船贸易也禁止了。日商受重大损失而破产。锁国后,幕府只限长崎一港,准许中国、荷兰船舶通航,独占了与日本的的贸易。由此日本的外交和贸易全部被置于幕府统制下。输入品中占重要位置的生丝交易则被持有生丝特许证的豪商集团(“丝割符仲间”)独占。
4.2.4 御三家 ごさんけ
御三家(ごさんけ),社会名词,出自日本的江户时代,原指当时除德川本家外,拥有征夷大将军继承权的尾张德川家、纪州德川家、水戸德川家三支分家(德川御三家)。至后世指代同一领域内公认的“三大”。
德川家康在统一日本后,在江户建立幕府,称作江户时代。后代史家称“德川幕府”。
德川家康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跟之前的幕府做法一样,把全日本各地的大名按照与德川家的亲疏关系分为三级。最亲密的大名是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的,他把江户附近土地封给自己的亲属,称为“亲藩大名”。其中以德川家康的九男德川义直,十男德川赖宣,和十一男德川赖房最亲,称为“御三家”。如果将军无子,便会从“御三家”中挑选一合适对象,过继给将军作养子来继承将军职位。
御三家,德川幕府亲藩中笔头,封地在纪伊(德川赖宣)、水户(德川赖房)、尾张(德川义直),称纪伊德川家、水户德川家和尾张德川家。准许用德川姓氏及德川家的家徽三叶葵纹(但只限家督,三叶葵也存在「尾张三叶葵」(双叶表葵),「纪州三叶葵」(一叶表葵),「水户三叶葵」(三叶背面葵)等若干的差异)。若将军无子嗣,则继承人从御三家中挑选。
4.2.5 德川秀忠 2
德川秀忠(とくがわ ひでただ ;1579年5月2日 - 1632年3月14日),幼名长松丸,又改名长丸。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武将,江户幕府第二位征夷大将军,是德川家康第三子,母亲为侧室西乡局(西乡阿爱)。
庆长五年(1600年),奉命参加关原合战,但在中山道率领的3万大军被真田昌幸、真田信繁父子所牵制,迟误了参加会战,之后险些被其父勒令自杀。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将“征夷大将军”位传给秀忠,自称“大御所”在后台操纵政局,庆长十九年(1614年)到庆长二十年(1615年),参加大坂之战,救出嫁给丰臣秀赖的长女千姬,灭丰臣氏。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过世,德川秀忠正式掌握将军的大权。为有力统御大名,改易福岛正则等外样大名的封地, 并根据其父遗命确立可以继承将军位的“御三家”。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秀忠把将军之位让予长子德川家光,自己效法家康成为“大御所”,仍居江户城进行二元政治。
宽永六年(1629年),由于紫衣事件与春日局事件,使后水尾天皇大为不满,愤而退位。宽永八年(1631年),因次子德川忠长多有乱行,命其隐居。宽永九年(1632年)病逝,享年53岁。葬于今东京增上寺,法号台德院, 追赠正一位。
4.2.6 德川家光 3
德川家光(とくがわ いえみつ,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江户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将军。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次子,母为浅井江。 庆长九年(1604年),出生于江户城。祖父德川家康赐予他乳名“竹千代”,意思即成为第三代将军。竹千代在出生后,立刻被带离父母身旁而交由乳母抚养。
元和六年(1620年)元服,正式改名为家光。元和九年(1623年)六月,德川家光与其父德川秀忠上洛,回到江户城后,正式成为三代将军。德川秀忠隐居于西之丸,称大御所,形成二元政治。宽永三年(1626年)升为左大臣。宽永八年(1632年)德川秀忠去世,开始由将军亲自执政。确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的制度,并将幕府的现职将军定为最高权力者。宽永十二年(1635年),修订《武家诸法度》,对诸侯施加参勤交代为义务的规定。垄断长崎贸易的利益,强化天主教压制,宽永十四年(1637年)的岛原之乱,四年后完成了锁国政策,德川幕府的一连串的强权政策被认为是“武断政治”。
庆安四年(1651年)四月二十日,德川家光逝世于江户,享年四十八岁。墓所位于日光的轮王寺,法号大猷院, 朝廷赠正一位太政大臣。
4.3 继承紊乱
庆安四年(1651年),德川家光去世,年仅十岁的德川家纲在江户城中接受了将军宣下。德川家光去世后,发生浪人暴乱未遂事件(庆安事件),社会动荡不安。不过,由于保科正之和大老酒井忠胜、老中松平信纲、阿部忠秋的辅佐,才化解了这个事件。德川家纲任职29年之间,将江户幕府机构整备的更加完善,并下令禁止殉死,并将父亲德川家光的“武断政治”改为文治政治。德川家纲晚年幕府财政恶化,由于德川家纲天生身体虚弱,时常卧病在床,造成大老酒井忠清专擅幕政,幕府威势逐渐减弱。
延宝八年(1680年),德川家纲因病去世,享年40岁。由于没有子嗣,由弟弟德川纲吉继承征夷大将军的位置。天和二年(1682年),德川纲吉为整肃财政,设立勘定头差添役,任命佐野正因及与国领重次担任。德川纲吉设置“侧用人”一职,重用牧野成贞和柳泽吉保,疏远老中,实施独裁政治。德川纲吉禁止以前战国那种杀伐的风气,且推崇重视德行的文治政治,德川纲吉治世的前半部分被称为“天和之治”。
贞享四年(1687年)二月,德川纲吉颁布“生类怜悯令”,这个法令的背景是防范战国时代滥杀狗的陋习,最初是很正经的法令。不过法令逐渐稳定后,甚至是连杀死蚊子都必须被判刑, 这也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而且,德川纲吉允许大奥的奢华,使得在家纲时期就有些不良的幕府财政再度恶化。元禄十一年(1698年)发生敕额大火。烧毁三百余町,死者三千人以上;宝永四年(1707年),富士山火山爆发。宝永六年(1709年)德川纲吉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德川纲吉无后嗣,由甲州德川家宣继任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宣将德川纲吉时期的大臣柳泽吉保免职后,起用甲府时代的家臣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且推行文治政治。命令荻原重秀进行财政改革。不过德川家宣仅仅在任三年,就在正德二年(1712年)逝世,享年五十一岁。继承他的四子德川家继却只是个四岁的孩子。而家宣和家继的治世被称为“正德之治”。德川家继即位后颁布正德长崎新例限制长崎质易。继续上代的政治。但是即位三年就早夭,将军家绝嗣, 由御三家中纪州藩主德川吉宗继任为第八代征夷大将军。
4.3.1 生类怜悯令 しょうるいあわれみのれい
生类怜悯令(日语:しょうるいあわれみのれい)是江户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时期颁布的禁止捕杀动物的法令。
元和三年,纲吉世子、年仅5岁的德松病死。纲吉顿生空寂之感,也开始倾心佛法。桂昌院请隆光为新世继诞生祈福。据《三王外记》记载,隆光此时向桂昌院进言说:「今子供不蕃,皆其前世多杀生之报也。殿下诚欲延嗣,盖当禁杀生。且殿下丙戌生,戌属狗,最宜爱狗也。」桂昌院便以此劝说纲吉。纲吉本一天性宽悯之人,在天和二年就曾颁发过“忠孝奖励高札”,这份高札虽然主要作用是设置孝子表彰制度,但其中也包括“禁止予马匹过量积载”的条款。谏言可谓与纲吉初意暗合。同时纲吉又极重孝道,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因此于贞享二年(1685)七月,在将军御成节上发布“猫狗可自由穿行将军御成道,不得束羁”的命令。这被看作生类怜悯令的先声。到贞享四年正月廿八,纲吉正式颁布《生类怜悯令》。
纲吉的生类怜悯令出于戒杀生而为子孙祈福,本无不可;而其涵盖范围,以犬马为中心,包括猴子、鸟类、龟、蛇、螽斯、松虫、蝾螈等各种生物,禁止弃婴与提倡保护弱者的超越时代的人文情怀更当加以肯定。禁止食肉,是为揭发士众中的天主教徒;因为素食是佛法的固有修行,而天主教徒有积极的食肉倾向。从元禄七年十月初十纲吉的训令可以看出,纲吉发布生类怜悯令,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仁爱之精神”。柳泽吉保在《宪庙实录》中说:纲吉“初欲改宇内杀伐之风习,且遍示好生之御德于天下,以彰其盛意。然违背禁令者既寡,则群臣奉行其事者,恣行其道,次第严峻禁网,至于百姓冤苦,诸侯患之。”四方役者为阿谀上意,曲意逢迎,网罗文法,厚诬苛责,其行径既冒天下之不韪,亦滑天下之稽,遂使上样一番善意,演化为折磨百姓,滋扰天下的稀代恶政。
纲吉的生类怜悯令,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使自己蒙受百世的骂名。但是事过境迁,使我们能够超越道德的评判,从更高的角度观察这一法令。生类怜悯令能够在天领藩领中,都得以坚决的贯彻执行,正标志着将军的权力已如日中天。纲吉依靠强力构筑起近世中央集权,极大的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举例说,犬料理在战国时代是很常见的食品,但到纲吉期以后便销声匿迹,即使是当代,日本人到韩国旅游,要品尝一下犬料理的风味仍然是要抱很大决心的事情。可以说,生类怜悯令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人。以个人意志导入人间的政策,却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日本民族的行动与思考习惯,这在史上鲜有其例。至少,历来享受好评的家康与吉宗都没能做到这一点。而从另一角度考虑,生类怜悯令这种虐政会持续20多年,也正是纲吉独断专行的直接恶果。
4.3.2 大奥 おおおく
大奥在日本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将军的生母、子女、正室(御台所)、侧室和各女官(称为“奥女中”)的住处。大奥的另一含义指代德川幕府家的“后宫”,即是宫女、嫔妃生活的地方。在大奥中,除将军外,所有男子不得进入。所有上到正室夫人,下到最底层的侍女,都是清一色的美丽女性。日本德川幕府将军的生母、正室(御台所)、侧室和各女官(称为“奥女中”)的住处,自第1代将军德川家康的时代起已存在。及至元和4年(1618年),第2代将军德川秀忠制定六条“大奥法度”,禁止男子进入大奥及6时后禁止进入江户城等等,使大奥完全与外界隔绝。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统治期间,乳母春日局管理大奥获得极大权力,但其死后,大奥再度陷于纷乱无序的状态。四代将军德川家纲、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又分别发布新的“大奥法度”,建立起了完整且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大奥法度虽经几度修正,仍被奉行至1868年江户开城方被废止。
4.3.3 正德之治
德川幕府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和第七代德川家继的时代,以儒者新井白石为中心所实行的文治政治、因“正德”是期间主要的年号,故名。白石以儒学的理念治世,实行财政改革,发行质量上层的正德金银币以取代元禄时代以来的劣质货币,以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改定《武家诸法度》,并发布《海舶互市新例》以加强贸易管制,使社会出现繁荣。
这一系列改革使日本社会逐渐稳定,但德川家宣即位4年后就去世了。1713年,德川家宣的三子、仅4岁的德川家继继任将军之位,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联合辅政。家宣和家继父子的统治被称为“正德之治”。
4.3.4 德川纲吉 5
德川纲吉(とくがわ つなよし**;1646年2月23日-1709年2月19日),江户时代第五代征夷大将军(1680年至1709年在位)。是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第四子,四代将军德川家纲异母弟,母桂昌院。乳名德松。延宝八年(1680年)由馆林藩入继将军家。
延宝八年(1680年),四代将军德川家纲因病去世,由于没有子嗣,由德川纲吉继承征夷大将军的位置。永享元年(1684年),堀田正俊被若年寄稻叶正休刺杀。此后,德川纲吉置“侧用人”一职,重用牧野成贞和柳泽吉保,疏远老中。禁止战国时代那种杀伐的风气,且推崇重视德行的文治政治,亲自举办易经授课。贞享四年(1687年)二月,颁布“生类怜悯令”。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而且纲吉允许大奥的奢华,使不良的幕府财政再度恶化。德川纲吉又听信勘定奉行荻原重秀的建议改铸货币,使得经济情况更加混乱。元禄十一年(1698年)发生敕额大火。由茶室门外发生火灾经过上野到千住,烧毁三百余町,死者三千人以上;宝永四年(1707年),富士山火山爆发。
宝永六年(1709年)德川纲吉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朝廷下诏追赠正一位太政大臣。德川纲吉无后嗣,由甲州德川家宣继任征夷大将军。德川纲吉一生可说功过参半,绰号犬公方(狗将军)。逝世后法号常宪院,墓所在宽永寺的第二灵庙。
4.4 享保改革
德川吉宗上任伊始便表现出不同于先代的风范。以后,借鉴先前在大小两藩的藩政经验,开始实行享保改革。享保六年(1721年)至次年,连年灾害导致作物严重歉收,国库收入降到了最低点,甚至连旗本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为此,幕府发布了“上贡稻米制(上げ米の制)”。德川吉宗在任期间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处理米的生产和售价的问题,因而得了个“米将军”的绰号。德川吉宗还废除赏赐虚礼,压缩行政开支。享保改革时限制修建寺院,简化佛事,并不再新建将军陵庙。幕府发布节俭令,不仅对大名、旗本、武士,而且涉及一般市民、农民,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加以限制。匡正不良风气。
延享二年(1745年),德川吉宗辞去征夷大将军职,由长子德川家重继任。德川家重时代因为有德川吉宗推进的享保改革,初期十分安定,而德川家重也进行了几个独立的经济政策。宝历五年(1755年)因为农作物歉收,郡上藩农民反对藩主金森赖锦的增税、检地,要求免除劳役而掀起了被称为宝历郡上一揆(暴动)。同时,健康情况每况愈下的德川家重言语表答方式也越来越不清晰,德川家重的亲信大冈忠光被重用,侧用人制度再度启用。一般认为不良政治家的田沼意次成为大名也是在德川家重时代。
宝历十年(1760年),德川家重让出将军之位后自称大御所,德川家治因此继承第十代将军。翌年,德川家重去世。德川家治因为父亲德川家重的遗言,开始重用侧用人田沼意次。 家治致力与老中松平武元一起打理政治,意次实施印幡沼和手贺沼的排水开垦,并计划开发虾夷地和对俄罗斯贸易等。天明六年(1786年),家治逝世,享年五十岁。在德川家治去世后,田沼意次立刻就失势,且马上被罢免老中的职位。
4.4.1 虾夷 えぞ
虾夷地(日语:えぞち)是日本江户时代对于虾夷人,即今日阿伊努人的居住之地的称呼,与大和民族居住的“和人地”相对。以北海道(南部的渡岛半岛除外)为中心,包含桦太(库页岛)与千岛列岛等地。古时也被称为虾夷国(えぞのくに)。
历史沿革
- 15世纪至16世纪间,以渡岛半岛南部为势力范围的蛎崎氏,先后被当时实际统治日本的丰臣秀吉(关白、太阁)、德川家康(征夷大将军)认可拥有对虾夷地的支配权及贸易权。
- 进入江户时代后,蛎崎氏改名松前氏,并被列入大名、当主松前庆广分封为松前藩,领有今日北海道南部的“和人地”与虾夷地。之后,北海道太平洋侧与千岛被命名为东虾夷地、北海道日本海侧与桦太则被称为西虾夷地。但东虾夷地在1799年、西虾夷地在1807年,先后被归为幕府的直辖地。
- 1809年,桦太正式定名为“北虾夷”。
- 1821年,虾夷地全境曾再度成为松前藩的领地,但是在1855年又再度纳为幕府直辖地。
- 明治2年(1869年)8月15日发布的太政官布告中,虾夷地被改名为北海道、北虾夷地改名为桦太,之后一直维持至今。
4.4.2 德川吉宗 8
德川吉宗(日语:とくがわ よしむね;1684年10月21日-1751年6月20日),江户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将军(1716-1745年在位),“享保改革”的推行者,被誉为江户幕府的“中兴之祖”。
德川吉宗是德川御三家中纪伊藩(和歌山县)藩主德川光贞第四子,生母纹之方,与四代将军德川家纲、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同为初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之曾孙,六代将军德川家宣的族叔。德川吉宗幼名源六,十岁改名新之助。任越前国(福井县)丹生3万石藩主时曾主持过藩政改革,积累了不少财政经验,广受好评。三位长兄接连去世后,回归本家纪伊藩继承藩主。正德六年(1716年),七代将军德川家继早夭,将军家绝嗣,德川吉宗在六代将军德川家宣正室天英院等的支持下继任征夷大将军。以后,借鉴先前在大小两藩的藩政经验,开始实行“享保改革”。在位期间恢复了纲吉时代停止的鹰狩,奖励武艺与俭约风尚,开发新田,允许输入与天主教有关的外国书籍。他最大的功绩在于稳定了米价,从而使社会呈现稳定的局面,百姓赠给他“米将军”的雅号,堪称江户幕府“中兴”的一代英主。
延享二年(1745年),德川吉宗辞去征夷大将军职,由长子德川家重继任。宽延四年(1751年)7月12日,德川吉宗因脑疾去世,享寿68岁。安葬于上野宽永寺第二灵庙,法名“有德院赠正一位大相国尊仪”,并被朝廷追封为正一位太政大臣。
4.4.3 田沼意次
田沼意次(たぬま おきつぐ;1719年9月11日-1788年8月25日),江户时代中期的武士、大名,幼名龙助,远江相良藩的初代藩主。相良藩田沼家初代,是纪州藩的下级武士。
田沼意次跟随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来到江户,一路攀升,俸禄从六百表增加到一万石,成为御用人。德川家重在宝历十年(1762年)传位给儿子德川家治,家治格外宠信田沼意次,安永元年(1772年)竟然把他破格提拔为老中。从此田沼意次大权在握,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革幕政。从明和四年(1767年)至天明六年(1786年)约20年间,史称“田沼时代”。田沼意次当政期间采取的是与商业资本相结合、从商品经济发展中寻求幕府财政来源的政策。他下令承认手工业和商业的同业公会,对其征收“运上”、“冥加”等税,同时企图通过同业公会控制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商品生产。田沼意次积极筹划开发虾夷地(北海道),计划开垦农田116万町步,但最终由于田沼本人下台而未能实现。田沼意次在人事方面敢于打破重视身份和门阀的惯例,破格提拔町人为幕臣,但这造成了贿赂公行,他的拜金主义思想也助长了武士阶级道德的败坏,田沼意次终于成为从武士到民众激烈抨击的对象。
天明八年(1788年),田沼意次在江户逝世,享年七十岁。戒名隆兴院殿耆山良英大居士,葬于万年山胜林寺。
4.5 改制频繁
天明七年(1787年),德川家齐成为第11代将军,白河藩主松平定信就任老中。为了平息动乱,挽救幕藩体制,实现封建中兴,幕府一反田沼意次的重商主义政策,实行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中心的幕政改革。幕府奖励种植粮食作物,限制种植经济作物,宽政二年(1790年)到宽政六年(1794年)一再发布《旧里归农奖励令》,劝导城市游民归乡务农,禁止农民离乡入城,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天明八年(1788年)发布《节俭令》,要求士农工商严格遵守等级身份制,禁止奢侈享乐。削减幕府经费二分之一、将军家内用度三分之一,连同江户城削减下来的经费中提取七成,作为救济贫民的费用和低贷资金,称为《七分金积存法》。享保、宽政年间的幕政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至天保年间,社会矛盾更趋尖锐。
天保三年(1832年)到天保八年(1837年),天灾频仍,导致农业歉收和全国性大饥馑,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为维护封建统治,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再次实行改革。改革始于天保十二年(1841年),要点是: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禁止奢侈,矫正风俗;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并且解散“株仲间”(同业公会),以废除其对商品的垄断权,实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户商品进货量。
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天保十四年(1843年)9月发布《上知令》(封地调换令) ,宣布将江户城周围10(日)里、大阪城周围 4(日)里范围内的大名、旗本领地收作幕府直辖领地。
为避免重蹈中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文政八年(1825年)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实行富国强兵策,加强对江户湾等战略要地的警备,以巩固海防。幕府的对内改革措施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天保十四年(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
4.5.1 宽政改革 1787~1793
宽政改革,是日本江户幕府老中松平定信于天明七年(1787)至宽政五年(1793)间实行的幕政改革。与享保改革、天保改革并称为江户时代的三大改革。1793年7月,松平定信被迫辞职,改革以失败告终。
改革要点
- 重建老中协议体制
罢免原老中田沼意次(1719~1788)余党,重建以御三家(德川将军本家的三个家族)为核心、以谱代大名(曾与德川氏有主从关系的诸侯)为后盾的老中协议体制。
- 抑商政策
废除田沼意次时代建立的铁、铜、石灰、硫黄、人参等的专卖商行,对庆长年间(1596~1614)以来发展起来的御用商人分别给以整治。同时,在江户设立町会所,调整物价。
- 重农政策
奖励种植粮食作物,限制种植经济作物,储粮备荒、造林、治水。1790~1794年,发布《旧里归农奖励令》,在江户设立“浮浪者收容所”,劝导城市游民归乡务农,禁止农民离乡入城,以确保农村劳动力。
- 振兴武家纲纪
奖励武士习文练武,取缔私娼和艺妓,禁止色情文学和男女混浴;1789年,颁发《弃捐令》,宣布废除旗本、御家人的债务。
- 整顿财政
1788年,发布《节俭令》,要求士农工商严格遵守等级身分制,禁止奢侈享乐。同时,削减幕府经费1/2、将军家内用度1/3,连同江户城削减下来的经费中提取七成,作为救济贫民的费用和低贷资金,称为《七分金积存法》。
- 禁止异学
1790年,制定《异学禁令》,重申朱子学为”正学”,朱子学以外的“异学”一律禁止。著名政治思想家林子平(1738~1793)遭受处分,所著《海国兵谈》列为禁书。同时,将兰医学馆划为幕府专有,遏制兰学传播。
松平定信的改革,由于其过分强硬的做法,加之未能重振农村经济,也阻挡不住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因此便招致商人、上层武士和广大农民的不满。
4.5.2 天保改革 1830~1843
天保改革,是日本江户幕府的幕政和藩政改革。因改革实行于天保年间(1830~1843),故名。与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并称江户时代的三大改革。
享保、宽政年间的幕政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至天保年间,社会矛盾更趋尖锐。1832~1837年,天灾频仍,导致农业歉收和全国性大饥馑,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为维护封建统治,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的主持下,再次实行改革。
改革要点
①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
②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禁止奢侈,矫正风俗,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并且解散“株仲间”(同业公会),以废除其对商品的垄断权,实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户商品进货量。
③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1843年9月(同月,水野忠邦下台),发布《上知令》(封地调换令),宣布将江户城周围10(日)里、大阪城周围4(日)里范围内的大名、旗本领地,收作幕府直辖领地。
④为避免重蹈中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1825年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只要外国船只有求,就可以供应燃料、淡水和食品。
⑤实行富国强兵策,加强对江户湾等战略要地的警备,以巩固海防。
幕府的对内改革措施,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
4.5.3 异国船驱逐令 1825
异国船驱逐令又称异国船扫荡令、文政八年异国船驱逐令、无二念拂打令,由德川幕府于文政八年( 1825) 2 月发布。
1841年,天保改革开始,为避免重蹈中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1825年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只要外国船只有求,就可以供应燃料、淡水和食品,1842年正式撤销。
4.5.4 德川家齐 11
德川家齐(とくがわ いえなり,1773年11月18日-1841年2月27日),德川幕府第十一代征夷大将军(1787-1837年在位),乳名是丰千代。纪伊藩主德川光贞玄孙,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曾孙,御三卿一桥德川家家督德川治济长子。
德川家齐八岁成为德川家治的养嗣子。由于德川家治再也没有男嗣,德川家齐也确定会成为十一代将军。天明六年(1786年)家治突然去世。翌年,十四岁的家齐成为德川幕府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上台初期,将被称为不良政治家的田沼意次免职,并任用松平定信为老中,推行宽政改革,整顿幕府纲纪。积极地安排重建幕府财政,后因为改革太过严格而逐渐厌烦。宽政五年(1793年),德川家齐想尊封父亲治济为大御所,定信十分不赞同。而与父亲治济一起罢免定信。松平定信病死后,首席老中的职位便交由水野忠成担任,导致财政恶化。天保五年(1834年)水野忠成去世,老中的职位由寺社奉行、京都所司代西丸老中水野忠邦接替。家齐末期任用间部诠胜、堀田正睦和田沼意正(意次的次子)等为老中。
天保八年(1837年)让位于次子德川家庆,自称为“大御所”,仍掌握幕府实权。天保十二年(1841年)德川家齐逝世,享年69岁。后水野忠邦否定了侧近政治,并将旗本、若年寄,大奥等数人罢免或是降职。
4.5.5 松平定信
松平 定信(まつだいら さだのぶ;1758-1829)。号花月翁、白河乐翁。江户时代的大名、政治家。陆奥国白河藩第3代藩主。江户幕府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的孙子。定纲系久松松平家第9代当主。
宝历8年(1758年)作为越中守田安宗武第七子出生,祖父乃著名“米将军”德川吉宗,后成为白河(福岛县)藩主松平定邦养子。天明大饥馑后接手田沼意次担任老中,实行宽政改革。提倡抑商重农振武禁异端等政策。然而松平定信的改革,未能重振农村经济,也阻挡不住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招致商人、上层武士和广大农民的不满。1793年7月,松平定信辞职,改革以失败告终。
4.5.6 水野忠邦
水野忠邦(みずの ただくに;1794年7月19日—1851年3月12日),幼名于莵五郎。江户时代后期的大名、改革家,德川幕府首席老中。他曾为第12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庆推行天保改革,防止社会和经济的的日益衰败。
水野忠邦是唐津藩第3代藩主水野忠光的次子,因为长兄夭折,文化2年(1805年)成为唐津藩的世子,文化4年(1807年)谒见第11代将军德川家齐与其子德川家庆。随后,官任从五位下・式部少辅。1828年任德川家庆的教师,1834年升任幕府首席老中。1837年德川家庆出任将军后,开始掌握幕府实权。当时日本由于灾荒,社会普遍不安, 他通过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遭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日本如果不能解决国内矛盾,就难免受西方国家的侵略。因此他采取各种措施,求得大治。他力图恢复德川初代尚武美德而没有效果,他坚持个人和政府都要简朴,发布难以实行的节约法令。
为了制止商业经济发展,他免除了贵族欠中产阶级的债务;废除他的前任发给商人行会的许多执照,还命令移入城市的农民返回乡村。但是,当他计划没收江户和大阪附近的大名领地时,却遭到极大反对,终于被将军免职。嘉永四年(1851年)3月12日去世,享年58岁。
4.6 外患内忧
德川家庆在位后期,向土井利位、阿部正弘、筒井政宪等委托政治,把水户德川家的德川齐昭之子的一桥庆喜(德川庆喜)作为一桥家的继子,将军继任候选。嘉永六年(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修·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嘉永七年(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口,美国船可以在这两个港口加煤上水,并得到粮食等物品的供应。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西方势力的到来,江户时代被迫结束锁国政策,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安政三年(1856年)七月,汤森·哈里斯作为第一任美国驻日总领事,带着要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的使命到下田上任,随后上江户要求幕府收下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写给将军的书简。幕府害怕再三拒绝这项要求会使美日之间发生纠纷,所以做了让步。安政四年(1857年),德川家定在江户城接见哈里斯。幕政由老中阿部正弘来主导,安政四年(1857年)正弘去世,这之后由老中堀田正睦主导幕政。
安政四年(1857年),德川家定的身体情况更加恶化,此前家定的正室天亲院有君和澄心院寿明君都没有生育,即便家定迎娶了岛津齐彬的养女笃姬(天璋院),也依然没有后嗣。幕府此刻分为两派,企图抑制幕阁专政的改革派拥立有着英明之誉的一桥庆喜,称“一桥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川齐昭、松平庆永和岛津齐彬等人;欲维持幕阁专政的保守派则主张拥立与将军血统最近的纪州藩德川庆福,称“纪州派”,主要代表人物是井伊直弼。在堀田正睦上京落实《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时候,留守江户的老中格松平忠优(忠固)与南纪派勾结,向唯恐齐昭介入幕政和干预将军内府的家定进言,并在4月23日,突然让井伊直弼出任大老。6月25日,幕府却公布了立家茂(即德川庆福)为嗣子的决定,7月6日,将军家定病逝,享年35岁。
4.6.1 黑船事件 1853
黑船事件(くろふね らいこう)是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也译作“培里”)和祖·阿博特等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的事件,最后双方于次年(1854年)签定《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
19世纪上半期,当日本在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北亚一隅时,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它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
双方在横滨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其他西方国家跟随着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国家都与日本签定了亲善条约(自由贸易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4.6.2 神奈川条约 1854
神奈川条约为1854年3月31日(嘉永7年3月3日 (旧历))江戸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和亲条约,日本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日美和亲条约》)。签约代表,在日本方面全权代表为林复斋(大学校长)、美国方面全权代表为东印度舰队司令长官马休·佩里。条约中主要规定日本必须开放下田与函馆这两个港口与美国通商,并保证遇难船只的美国船员得到安全保障。
从幕末的混乱期到明治开头时期,《神奈川条约》不过是日本不可避免的与列强所定立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部分。依此缔结的条约,日本开启了下田及箱馆(现函馆)两港口,日本锁国体制就此崩解。
条约日本语批准书原本,在幕末江户城火灾中被烧毁。其中一份批准书原本内文以荷兰语书写,由美国方面持回国内,保管在美国国家档案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目前仍在。2004年(平成16年)日美交流150周年记念之际,美国以复印本条约批准书致赠日本。
条约日文原名所谓“日米”,“日”指日本、“米”指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原条约正式日本汉字全名为《日本国米利坚合众国和亲条约》,现日文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
4.6.3 安政五国条约 1858
安政五国条约是指1858年(日本安政五年),日本被迫先后与美荷俄英法五国签订的五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逼迫日本增加开港开埠,允许自由贸易,圈定外国人居留地,确立领事裁判权,接受协定关税等等。
安政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明治政府一直试图修改条约,直至1911年(明治44年),才得以重新与相关国家缔结对等之条约。
安政五国条约在“亲善”、“友好”的名义下把日本置于半殖民地的地位。
首先,它使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殖民掠夺合法化。幕末日本基本上还是落后的封建小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赤裸裸的武力强迫日本开国,把日本变成其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正如培理供认的那样:“要使弱小的半开化的日本人实行通商贸易,和平的方式不行,就必须使用武力”。从此,欧美国家对殖民地一贯实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枷锁便紧紧加于日本人民头上。
第二,日本被迫承认西方国家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居留在日本的外国人可以不服从日本的法律,不受日本法庭的审判。日本丧失了国家对外侨的司法权。
第三,日本被迫接受协定关税制。各约附则中规定日本的关税率必须同缔约国协商制定。日本出口税按照欧美列强同中国缔结的《天津条约》,值百抽五征税,进口税则规定为无税、二成、三成五分等最低的关税率,使日本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关税自主权。
第四,日本被迫给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最惠国待遇。只要有一个国家在日本享有某种权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便可同样享受。因此,最惠国待遇成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共同鱼肉日本的工具。
第五,日本还被迫允许欧美国家在日本设置“居留地”(租界),外国人在居留地内享有永久租地权和自治权。这种租借权同领事裁判权结合起来,实际就是使租界成了日本的“国中之国”,欧美列强在日本领土上的战略据点。
第六,安政五国条约没有中止日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给本的各项压迫和取之于日本的权益没有时间限制。日本认为需改时,须提前一年告知缔约国,对方同意,才能“协商”修改。结果明治政府虽然进行多次改约谈判,但这些不平等条约仍束缚日本达四十年之久。
这就是安政五国条约强加给日本的绳索,其结果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所处的半殖民地状况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
4.6.4 井伊直弼 1815-1860
井伊直弼(いい なおすけ;1815年11月29日 - 1860年3月24日) 是日本的近江彦根藩主、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老。1850年(嘉永3年)其兄死亡而继任彦根藩主。围绕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的继嗣问题,他作为谱代大名“溜间”值班室的代表,拥立与将军血缘相近的纪州藩主德川庆福(后改称德川家茂,此派称南纪派)。另一派是主张限制幕府独裁、实行强藩合议制的家门和外样大名,他们推举当时以英明著称的一桥庆喜(称一桥派)。两派发生对立。直弼于1858年(安政5年)4月就任大老后立即决定庆福继嗣,并且不待天皇同意就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等安政五国条约。由此引起尊攘运动,他则利用安政大狱镇压反对派。但是,对大狱抱有反感的水户、萨摩的浪人们于1860年(万延元年)3月3日,在直弼入朝理事途经樱田门外时将其暗杀。
4.6.5 笃姬 1836-1883
笃姬(あつひめ,1836-2-5~1883-11-20)是日本德川幕府第13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定的正室(御台所),在幕府末年骚乱和明治维新初期发挥了很大的斡旋作用,是19世纪后半叶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被史家目为一个秀外慧中、视界高远、多谋善断的杰出女性,在日本近代史上影响重大也极受推崇的一人。
围绕将军的继承人,幕府内部明争暗斗,甚至引起以笃姬的故乡—-萨摩作为中心的反幕府运动的激化。笃姬作为统领大奥的总帅,在骚乱中为了德川宗家以及整个日本倾尽了自己的全力。同时,笃姬还与迫近江户城的萨摩藩西乡隆盛等人带头的新政府军进行斡旋,促成江户和平开城。明治维新后,她又专心致志地教导继承德川宗家的家达等人,为培养支撑日本未来的人材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笃姬有众多别称:在今和泉家出生时小名“於一”(おかつ),也有记载为“於市”(おいち)的;过继给岛津齐彬后,正式文书上使用家族本姓“源”,并且改名笃子(とくこ/あつこ);成为近卫忠熙的养女后,又随养父本姓“藤原”,并再改名敬子(すみこ),亦称笃君(あつぎみ)。由于丈夫在婚后不久就病逝,笃姬落发为尼,戒名全称“天璋院殿従三位敬顺贞静大姉”,通称“天璋院”。
4.6.6 坂本龙马 1836-1867
坂本龙马(さかもと りょうま,1836年1月3日-1867年12月10日),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讳直阴(后改为直柔),于志士活动期间为了避人耳目曾使用假名“才谷梅太郎”。
1853年(嘉永六年)北上江户,在千叶周作门下学习“北辰一刀流”剑术,同时学习炮术。此时美国的马休·佩里到日本要求开国,史称“黑船来航”。受事的刺激,与水户攘夷论者交往。立志于振兴海军和海外贸易,与近藤长次郎等结交。1858年(安政五年)在土佐学习洋式炮术。1862年因反对土佐藩的政策而脱藩。同年谋刺从美国学习海军军事归国的幕府开明派重臣胜海舟,被胜海舟的见解所倾倒。后胜海舟介绍,结识西乡隆盛,于1863年在长崎龟山创建“龟山社中”。1864年(元治元年)随同胜海舟调停美、英、荷、法四国炮轰长州藩下关事件。第二次征伐长州时更为活跃,曾指挥长州藩的海军。 脱藩之罪被赦免后回土佐藩,改组“社中”,成立附属于藩的海援队,自任队长。同年7月10-13日 ,提出“船中八策”,设想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的国家政权体制。经过他的努力 ,通过后藤象二郎说服藩主山内丰信 ,促其劝告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11月9日,德川庆喜根据船中八策下达“大政奉还”指令,明治维新开始。
庆应三年11月15日(1867年12月10日),在京都与同藩倒幕派人士、陆援队队长中冈慎太郎商谈时,在京都酱油商近江屋遇刺身亡。死后,由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追赠正四位。
4.7 武装倒幕
安政大狱发生以后,愈发激起反对派(尊王攘夷派)的愤怒,使以前酝酿中的除奸计划迅速具体化,最后促成行刺大老井伊直弼的壮举。万延元年(1860年)3月3日,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被倒幕志士暗杀。
早在天保八年(1837年),下级武士出身的大盐平八郎,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暴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
文久三年(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庆应元年(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庆应二年(1866年)7月发动第2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庆应二年(1866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派武士结成同盟。
从19世纪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同年五月,日本全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大暴动和大起义。暴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物价特别是米价的暴涨和幕府为了增加军费而征收巨额的临时税。暴动从兵库县开始,扩展到将军的驻地大阪。江户发生的暴动,比大阪暴动的规模更大,从庆应二年(1866年)五月,一直延续到明治九年(1876年)六月。群众的反幕情绪十分激昂。
4.7.1 尊王攘夷
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政治运动。当时,幕藩体制危机严重,又面临外来侵略,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论和主张排斥外夷的攘夷论相结合,形成尊王攘夷运动。1865年尊王攘夷运动向武装倒幕转化。
历史背景
实际上在江户幕府的初期就有“尊王”的理论,一些学者根据儒家的学说,提出“尊王敬幕”。由于安政大狱,使旧尊王论转变为希望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的新尊王论。在朝廷和幕府发生激烈对立之前,尊王论者并不主张反幕。可是,幕府不顾天皇反对,擅自与外国签订条约,一些长期不满幕府专权的大名和武士利用此机会,以尊王为口号,企图参与幕政。后来当幕府政治陷入危机,而且出现了西方侵略,于是尊王论和排外论结合起来,形成“尊王攘夷”的思潮。同时由于多数下层武士经济处境的恶化,使得他们把对幕府的不满转化为激烈的“尊王攘夷”行动。
武士阶级是日本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特色,江户时代的武士不单纯是战士和军官,而且兼有行政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性质。日本的封建制度是以门阀、世袭制为基础的,幕藩体制就是其严格的形态。下层武士对幕藩体制早已心怀不满,他们希望打破门阀、世袭的藩篱,使自己也能跻身权力的中心。特别是在幕府末期的幕政改革中,下级武士开始进入藩国的统治机构,这种倾向就更加强烈起来。但是,下级武士虽然“下级”但毕竟是“武士”,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所以又有维持封建统治的一面。简而言之,对旧有体制的维护和重建的改良主义成为下级武士的基本诉求。“尊王攘夷”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形势下,孝明天皇走出历代天皇无所作为的阴影,重返政治舞台。
发生地区
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在长州藩,领袖有吉田松阴及其门生高杉晋作(1839~1867)、久坂玄瑞(1840~1864)等。尊王攘夷派的成员有各地的下级武士、乡士(在乡武士)、豪农豪商、村吏、神官、国学者以及公卿中要求改革幕政或与幕府有矛盾的人物。1862年底至1863年初,尊王攘夷派策动天皇下诏,令幕府定期宣布攘夷(废约、闭港、驱逐外国人)。1863年1月31日,高杉晋作等火烧英国公使馆。6月6日,幕府被迫答应天皇,定于6月25日开始实行攘夷。6月24日幕府通告各国公使将关闭港口。
1863年6月25日及7月8日、11日,长州藩炮台先后炮击通过下关海峡的美国、法国、荷兰船只(下关事件) 。7月16日、20日美法军舰先后攻打下关,进行报复。此时,高杉晋作组织了称为奇兵队的新式军队,防守下关。8月15日,英国军舰7艘进攻萨摩藩(萨英战争),萨摩藩主屈服 ,转向公武合体(皇室公卿与幕府及各藩的联合)。1863年9月30日,幕府势力操纵公武合体派在京都发动政变,赶走三条实美等倒幕七卿,迫害尊王攘夷派。
1864年8月19日,久坂玄瑞等率长州藩兵入京都,与幕府操纵的京都守护军激战(禁门之变),久坂玄瑞等战败自杀。8月24日,幕府策动天皇下诏 ,以追究禁门之变为由发动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英、美、法、荷四国联合舰队也于9月5日再次进攻下关,长州藩在内外夹攻下失败,对幕府屈服,保守势力重新掌握藩政,高杉晋作等被迫逃亡。斗争的失利使尊王攘夷派重新考虑战略。1865年春,高杉晋作再度举兵,主张开港讨幕,不再提攘夷。至此,尊王攘夷运动向武装倒幕转化,并成为日后明治维新的动力。
幕府向美国的让步,表现其务实的政治态度。但是封建藩主和武士、家臣们却未必同意,他们认为这是屈辱投降。于是,日本人的爱国主义从攘夷开始,最终导致了尊王攘夷运动。
4.7.2 安政大狱 1858
安政大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幕末安政5年 (1858年) 到翌年发生的事件。
德川幕府的大老井伊直弼、老中间部诠胜镇压因为“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字及继承德川家茂的将军工作”上,政治迫害反对派的事件。被镇压了的以尊王攘夷派和一桥派的大名、公卿、志士(活跃分子)们,牵连者达到100人以上。
事件经过
1858年(安政5年)大老井伊直弼对尊王攘夷运动进行了一次大镇压。由于在《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字问题和将军继嗣问题上,一桥派、尊攘派掀起的反对运动日益激化,大老井伊直弼接连采取镇压措施。
1858年4月,南纪派的井伊就任大老,井伊断然确定条约的缔结和家茂的将军继承权。水户前藩主德川齐昭(齐昭已经退位,但是藩政实质上被他所控制),水户藩主德川庆笃(齐昭之子,不过实权被父亲掌握),尾张藩主德川庆胜,福井藩主松平庆永等批评井伊的政策。为此,井伊对他们做出了隐退、禁闭等处分。
1859年8月,计划对朝廷采取行动的水户藩,他们议定的《戊午的密敕》被搜出,大约同一时间,幕府方面的调谐者的关白九条尚忠被撤职。而且因为这个缘故,9月,老中间部联络所司代酒井忠义,以逮捕梅田云浜作为镇压行动的前端而开始了。
在京都被捕获的志士们被送去江户。也有在江户被捉住,甚至从藩地被捕的也有。他们在江户传马町的监狱接受了审判之后,分别以剖腹自杀或死刑等严酷的刑罚处死。幕阁川路氏和岩濑忠震等幕臣也被处罚。这时,关于这次政治逼害的幕后黑手被认为是大老井伊本人。
结局
包括一桥派的德川齐昭、一桥庆喜、松平庆永、德川庆恕等人在内,受株连的有公卿、大名、幕吏、志士达一百多人,吉田松阴、桥本左内、越三树三郎等八人被处死刑。这次大狱引起人们的反感,终于在1860年3月3日(万延元年)发生了樱田门事变。
随著井伊在樱田门外被暗杀,这次政治迫害也结束了。幕阁中一桥派的势力复活,文久的改革被进行,将军家茂和和宫的婚礼向公武合体路线发展。因为安政大狱导致幕府的政治道德降低和人材的缺乏,由于反幕派的尊攘活动也激进, 因此成为幕府灭亡的直接原因。
4.7.3 樱田门外之变 1860
樱田门外之变是发生于日本安政七年三月三日(1860年3月24日)的一起政治暗杀事件,不满幕府大老兼彦根藩藩主井伊直弼的水户藩激进浪士,于江户城樱田门外突袭准备进城的井伊直弼队伍,井伊直弼当场惨死。
4.7.4 外样大名
外样大名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赖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他们有的拥有雄厚实力,如加贺藩的前田利家领地、萨摩藩的岛津忠恒领地、仙台藩的伊达政宗领地,三者皆外样大名而又是全国领地最多的诸侯,却没有亲藩或谱代大名的权力,又常被幕府监控。因为外样大名的领土多在偏僻的外边,在锁国时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国势力结合,成为倒幕的主要动力。
4.7.5 谱代大名
谱代大名(假名:ふだいだいみょう,罗马字:fudaidaimyo),又称世袭大名,是指1600年的关原之战以前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大名。江户时代俸禄高达一万石以上的武士称为大名,意思是“拥有大片土地的人”,德川家康根据战后群雄对自己的忠诚度,把全日本的大名分成三类,即亲藩大名、谱代大名、外样大名。谱代大名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大多数谱代大名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但俸禄却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邻等。德川家康设计幕府统治必须完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
1615年德川幕府制定的《武家诸法度》,对参觐时的随员数量作出规定,全国大名平时要有一部分人留住江户,部分在自己领地主持藩国政务,以一年为期,期满轮换,交换的时间大多定在四月,史称“参觐交代”。为的是有效控制大名,加强幕府的集权统治。
4.7.6 倒幕运动 1840~1870
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
长州藩
长州藩,是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一个藩属地,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当时的周防国和长门国),与九州岛的萨摩藩、四国岛的土佐藩隔海相望。藩主毛利氏族驻萩城(现山口县萩市)。所以又叫毛利藩或萩藩。
长州藩距离江户较远,历代藩主与幕府不睦。幕末时期,长州藩后来和萨摩藩结成「萨长同盟」,共同讨伐幕府。
江户幕府末期长州藩的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阴提出「一君万民论」,主张天皇之下万民平等。其门下涌现许多日本明治维新的志士和军国主义扩张的推进者,如伊藤博文:日本「明治宪法之父」,策划侵略朝鲜和中日甲午战争。木户孝允(桂小五郎):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并称为「维新三杰」。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三代、九代总理大臣、甲午战争中有誉为日本第一军司令。
萨摩藩
萨摩藩,为日本古时藩阀属地,位于九州西南部,即今天的鹿儿岛县的北半部。日本江户时期,和幕府关系亲近的大名藩属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附近,而关系越疏远其属地就离江户越远。萨摩藩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与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是故其青年武士阶层推动革新,与其附近的长州藩的青年武士一起在和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发展壮大,被称为强藩。幕末时期,萨摩藩等强藩力组成倒幕联盟, 主张废除幕府,还政于天皇。在明治天皇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多数阁员均出身于长州藩和萨摩藩。
于此之前,1609年,萨摩藩派大将桦山久高入侵当时中国明朝的藩属国琉球,开始了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为两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将琉球改称冲绳并入日本打下基础。
肥前藩
肥前藩,是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一个藩属地,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北部(今日本佐贺县)。幕末倒幕运动中四大强藩之一,藩主先后为锅岛闲臾和锅岛直大。比起其他三强藩来,佐贺几近于凑数,人才之鼎盛,远不如水户、熊本诸藩,值得提及的,区区三人而已。
先是“二大”,即最早提出迁都江户(东京)并成为首任东京府知事的大木乔任(1832~1899),以及组织日本最早政党内阁的大隈重信(1838~1922)。
还有江藤新平(1834~1874),主张雄藩联合与公武合体。维新时在与彰义队的作战中立下大功。后主张征韩论,与西乡隆盛同时下野,但先西乡在佐贺发动叛乱,兵败被杀。
土佐藩
土佐藩(とさはん)是废藩置县实施之前于土佐国(现在的高知县)一带的统称,属于外样大名的属藩,正式称呼是高知藩(こうちはん),藩厅(类似该地的首府)为高知城(高知市)。
土佐藩一带过去在战国时代末期是由长宗我部氏(氏:家族的意思)所统治。庆长5年(1600年)的关原之战(关ヶ原の戦)时,长宗我部盛亲(ちょうそがべもりちか)以西军身份参战,战后遭贬并去除领地权力,改由山内一丰接替,山内一丰是德川家康的爱将,原有的领地是远江国的挂川城(现在的静冈县挂川市附近),挂川的石高(领地的谷物年产量,是衡量受封赏赐多寡的量化依据)为6.9万石,改封土佐国则拥有20万石,获得大幅提升,如此山内氏一直统领该地到明治时代为止。
领主的家族姓氏虽然替换了,但由于土佐过去施行一领具足制度所以有许多长宗我部氏的旧臣,为了防止旧臣抗拒新统领,高知城内的核心高层为山内系的武士(藩士、上士),而旧臣则被打入外围低层(乡士、下士),这种双层性的治理结构使上下少有往来互动,一直到幕府末年才有了中层接续性。
一开始,山内一丰先在长宗我部氏的旧城:浦戸城发展城下町及沿海狭窄地区,此处成为今日高知市市中心与城外商店街,而藩政的确立大体是从第2代的山内忠义开始,山内忠义采行野中兼山的新田开发政策,然第3代的山内忠丰继任后,过往不满野中兼山过度强严的政敌对其提出弹劾因而失势,之后身故。
土佐藩的财政一直到江户时代的中期才逐渐安定。宝暦期(1751年 — 1764年)之后因农民因抗拒高征税、高利贷而发起一揆(团结的意思,指农民武装起义、武装暴动)使人民向外地逃散,财政因而动摇。之后,第9代的山内豊雍提倡以节俭朴素为主的藩政改革(天明的改革)使藩政稍有好转,然而到了第13代的山内丰熙因为任用“おこぜ组”的马渊嘉平,以其为中心的改革派来进行藩政改革,但结果失败。
到了幕府末年,第15代的山内丰信(山内容堂)上任,他任用吉田东洋(佐幕派)来进行强势的藩政改革,但此举受到保守派门阀(攘夷派)与乡士的反感,而安政大狱时山内容堂被下令闭门隐居,这时以武市瑞山(又名武市半平太)为首的土佐勤王党暗杀了吉田东洋,之后山内容堂重新掌政对勤王党展开报复,将武市瑞山(潘士)及相关党员进行处决,其中武市瑞山被赐予切腹,经此镇压后勤王党因而解散。此外,吉田东洋门下的后藤象二郎(藩士)、干退助(之后改名为板垣退助)(藩士)、岩崎弥太郎(浪人)等都成为明治时代的代表人物,还有武市瑞山的知己乡士:坂本龙马及中冈慎太郎也都是杰出人物。
最后,由坂本龙马最先发想出大政奉还构想,之后由后藤象二郎透过前土佐藩主山内容堂向第15代的幕府大将军:德川庆喜提劝,此后结束德川幕府时代,在这个时代转换中土佐藩成为关键性的一角,与另外三个关键影响性的藩合称“萨长土肥”,即是指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以及肥前藩。
明治4年(1871年)开始实施“废藩置县”政策,土佐藩被改为高知县,而山内家族在明治17年(1884年)被受封为华族令侯爵。
在16世纪末,在进行太合检地时长宗我部氏所申报的土佐国石高只有9.8万石,到了山内一豊成为藩主后对产量重新进行估算,并在庆长10年(1605年)向幕府申报为20.26万石。之后元和元年(1615年)时阿波徳岛藩在淡路国的石高申报从17万石增至25.7万石,土佐为了超越也因而增报到25.7万余石,其实石高申报的原意是给幕府日后有征役需求(如大工事或战争)时的一项依据(例如每百石征召5人),不过土佐的增报是为了藩主的面子,山内家必须维持四国第一的地位,因此高报谷产、谷获量,不过幕府没有承认山内家的增报,正式的记载依然是20.26万石。此外常言的24.2万石其实是根据‘武鉴’的俗闻而有。
历史意义
倒幕运动是19世纪中期,由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高利贷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西南诸藩的大名组成倒幕派,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武装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从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农民反抗斗争兴起、幕府统治发生危机、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的幕藩体制,同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及手工业者、商人、城市贫民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大大加深了幕府统治危机。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工场大量出现。但总的来看,当时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不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19世纪50年代,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下被迫开国,面临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各种矛盾,对倒幕运动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从领导阶级来看,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和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从运动的目的、任务和后果来看,倒幕派主要要求用武力推翻腐败的卖国幕府,进行社会改革,最后通过1868年革命推翻了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建立了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地主联合专政的统一的新政权——明治政府。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保证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得以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强制推行。
由于日本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倒幕运动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许多不同特点: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限,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无力单独领导一场革命运动;第二,是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商人、新地主和大名的参与,使得革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第三,是这场运动是在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并不像西欧那样占突出地位。因此,倒幕运动是一场“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4.7.7 历史人物
1)大盐平八郎 1793-1837
大盐平八郎名后素,字子起,通称平八郎,江户时代后期阳明学派儒者。1793—1837年在世。大盐平八郎因为到处为穷人铤而走险,因而受到大多数明治维新志士的崇拜,他的英勇事迹鼓舞了志士的武力倒幕斗争,后来他被推崇为“民权的开宗”,成为自由民权论者攻击专制政府的一大精神支柱。
2) 高杉晋作 1839-1867
高杉晋作(たかすぎ しんさく)是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藩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
高杉晋作,日本的武士・长州藩士。以在幕末的长州藩作为尊王攘夷志士而活跃。并且创设奇兵队等诸队、把这些队伍投入在幕末长州藩的倒幕活动中。讳(实名)春风,通称为晋作、东一、和助、默生,字畅夫,号东行、西海一狂生、东洋一狂生。化名谷 潜蔵、谷 梅之助、备後屋助一郎、三谷和助、祝部太郎、宍戸刑马、西浦松助等。之后改名为谷 潜蔵。赠正四位(1891年(明治24年)4月8日)。
当明治维新的胜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时,在樱山疗养的高杉晋作因肺结核于应庆三年4月14日(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关新地,遗命葬在奇兵队驻地吉田,时年不足28岁。未说完的辞世之句为“おもしろき こともなき世を おもしろく”(让这无趣的世界变得有趣吧)
3) 吉田松阴 1830-1859
吉田松阴(よしだ しょういん;1830年9月20日-1859年11月21日),阳明学派思想家,名矩方,字义卿,号松阴,通称寅太郎。 日本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生于长州藩萩城松本村(今山口县萩市椿东)。
日本开国之后,他无限愤慨,著文疾呼民族危机,力倡“尊王攘夷”、防御外侮。后得藩主允许,兴办松下村塾,传授兵法,宣讲尊王攘夷主张,培养了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领导人。1858年《安政条约》签订后,进而号召武力讨伐幕府,并制定刺杀幕府老中的计划。他寄希望于藩吏、公卿组织武装行动,终归失败,再次入狱。在狱中提出“草莽崛起论”,转而主张依靠“豪农豪商”、浪人(没落武士)和下级武士,利用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武力推翻幕府,为倒幕运动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在井伊直弼为镇压尊王攘夷派志士而制造的“安政大狱”事件中,吉田松阴于1859年8月被解至江户,11月21日被处死,终年29岁。
吉田松阴的“皇国史观”思想深深影响长州藩士,且后者成为明治政府重要支柱,使得新政府外交政策亦深受其思想影响,并且逐渐发展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著作有《讲孟余话》、《幽囚录》、《留魂录》。
4) 山县有朋 1838-1922
山县有朋(やまがた ありとも;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日本第3任、第9任首相。
长州藩中间(地位比足轻还低的一个阶层)出身,早年参加“尊王攘夷”活动。历任陆军卿、参军、参谋本部长、内务大臣、农商大臣和首相。
1909年伊藤博文死后,成为日本最有权势的元老,在日本军队和政府中势力庞大,是日本陆军之父,日本近代陆军的奠基人,开启了长州藩军人控制陆军的时代。对内阁的交替和重大内政外交问题都有重要影响。
5) 岩崎弥太郎 1835-1885
岩崎弥太郎( いわさき やたろう,天保5年12月11日~明治18年2月7日(1835~1885))日本“第一财阀”三菱集团创始人,1835年12月 11日出生于土佐国(现高知县)安艺郡井口村的一个“地下浪人”的家庭。
弥太郎幼时生活在下层社会,1864 年才当上了下级官员,后来经营官方的“土佐商会”,成绩卓著。
6) 伊藤博文 1841-1909
伊藤博文(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字俊辅,号春亩。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日本第1任、第5任、第7任、第10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还担任过日本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伊藤博文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于寺院,后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级武士的领导人吉田松阴门下,深受吉田器重。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十几名志士,潜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周围,沉醉于攘夷的狂热之中。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伊藤博文对日本的功绩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纵观伊藤博文一生,其东亚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鲜上。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受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终年68岁,死后日本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4.8 江户终结
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幕府权威一落千丈。庆应三年(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诏。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大政奉还”,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企图反叛。明治元年(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明治元年(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投降,明治元年(1868年)4月21日新政府军“无血”进入江户城。德川庆喜让田安龟之助(德川家达)继承德川家,仍给静冈土地70万石。至此,统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江户时代结束。
明治元年(1868年)7月末,北越地方的诸藩向新政府军投降;9月下旬,陆奥地方投降。明治二年(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5月攻下德川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函馆),榎本武扬投降,戊辰战争结束。明治二年(1869年)3月,明治政府从京都迁往江户(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即明治维新。
4.8.1 大政奉还 1867
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而孕育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时代则是了解现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1858年,日、美两国签订正式商约,日本又开放长崎、大阪等地为通商口岸,议定关税,并许美国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等。后来俄、英、荷、法援例,也相继与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欧、美势力的侵入,也曾引起日本不少排外运动,但都遭欧、美各国武力镇压下去。日本所受欧、美各国的欺侮,与同时代的我国极为相似,情势同样是岌岌可危。
当时的日本人多怀有“尊王攘夷”的思想,遭受外人陵辱之余,除了群起攻击与外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江户幕府以外,“尊王攘夷”的呼声也随之大盛。当时主持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鉴于外有欧、美强国的压迫,内有爱国舆论的指摘,各地诸侯又都准备用武力来推翻幕府,他就只得在1867年自动取消幕府,还政于年轻的明治天皇,这就是所谓“大政奉还”。
庆应三年(1867年)6月9日,龙马与后藤象二郎乘藩船“夕颜”号,从长崎出发,龙马与后藤象二郎共记下8条政治主张,一起完成了著名的“船中八策”:包括“大政奉还”、“议会开设”、“官制改革”、“条约改正”、“宪法制定”、“海军”、“御亲兵”、“通货政策”八项原则。
1 | 一、天下ノ政権ヲ朝廷ニ奉还セシメ、政令宜シク朝廷ヨリ出ヅベキ事。 |
庆应三年(1867年)在“夕颜丸”上,坂本龙马把著名的“船中八策”交给土佐参政后藤象二郎。后藤象二郎将船中八策交于幕府将军德川庆喜。6月下旬,将《大政奉还案》送西乡。1867年11月间,龙马在《船中八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政府纲领八策》。1867年11月15日夜,坂本龙马来不及看此提议的成效就在京都酱油商近江屋遭暗杀,当时正与中冈慎太郎谈话,被刺杀身亡。亦被刺的中冈慎太郎在2天后死亡。
坂本龙马死后,幕府并无意接受大政奉还的提议,德川庆喜率兵前往大阪,萨摩、长州两藩阵营再次以武力进逼,德川庆喜败退江户。直到最后,萨长阵营以西乡隆盛为代表,幕府以胜海舟为代表进行和谈,幕府时代才正式告终,庆应三年(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在二条城里举行了大政奉还的仪式。1868年初,中国大清同治七年,日本以中下层武士为首的倒幕府派,以天皇的名义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明治新政府时代。
4.8.2 鸟羽伏见之战 1868.1
鸟羽、伏见之战是1868年1月27日至30日,在日本戊辰战争中,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鸟羽、伏见进行的首次战役。交战双方为支持明治天皇的新政府军和支持德川幕府的军队,发生于1868年1月27日,战役以新政府军的全胜告终,标志着戊辰战争的开始。
4.8.3 戊辰战争 1868-1869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戊辰年)1月3日,日本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
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在函馆市),戊辰战争结束。
这场内战把日本从腐朽落后的幕府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日本建立统一的近代国家奠定基础。就此,一个新生的日本帝国,开始出现在亚洲的东部。然而,依靠枪炮建立的明治政权不久就准备依靠枪炮,去实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野心了。
4.8.4 历史人物——维新三杰
1) 木户孝允 1833-1877
木户孝允(きど たかよし;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本名桂小五郎 ;长州藩出身,曾拜吉田松阴为兄,从斋藤弥九郎学习剑术,向江川英龙学习西方军事学。在尊攘、讨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维新后参加起草《五条誓约》,是政府的核心人物,推进奉还版籍、废藩置县,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
2) 西乡隆盛 1828-1877
西乡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通称吉之助,号南洲。
生于萨摩藩(今鹿儿岛县)。1844年起任下级官吏。1854年成为开明派藩主岛津齐彬的亲信扈从,随其住江户(今东京),参与藩政,并为尊王攘夷运动奔走。1858年幕府兴安政大狱,两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京都掌握藩的陆海军实权。同年参与镇压尊王攘夷派的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后积极投身倒幕运动。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缔结萨长倒幕联盟密约。1868年1月3日,与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在同年的戊辰战争中任大总督参谋,指挥讨幕联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他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战争中的功勋,受封最厚。1870年初,由于与大久保等人在内政方面的分歧,辞职回鹿儿岛任萨摩藩藩政顾问。1871年到东京就任明治政府参议。1872年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在此前后,参与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资产阶级改革。他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
1873年10月,因坚持征韩论遭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1877年,被旧萨摩藩士族推为首领,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9月24日兵败,死于鹿儿岛城山。
3) 大久保利通 1830-1878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1830年9月26日—1878年5月14日),幼名正助,号甲东,后改名利通。生于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原为武士,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号称“东洋的俾斯麦”。为了改革翻云覆雨,铁血无情,不论敌友,挡在他前进道路上的只能是灰飞烟灭。他最后被民权志士刺杀身亡,但也成就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5 文化
5.1 思想
5.1.1 朱子学
宋学在16世纪开始形成学派并逐渐影响到幕府政治。朱熹的理论侧重于伦理道德的“大义名分”思想,极符合刚刚建立起统治的江户幕府的政治需要。因此朱子学逐渐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
日本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当推藤原惺窝与林罗山。 藤原惺窝由禅僧转向儒学,为朱子学在日本思想领域的地位作了开创性的努力。而真正使朱子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是藤原惺窝的弟子林罗山。林罗山也脱胎于禅僧,同样由批判佛教走向朱子学。在他的努力下,幕府将朱子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将其推广到民间。幕府资助林罗山在各地开设专门讲授朱子学的学堂,各地也出现了被指定教授朱子学的藩校。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时期,幕府建立了直属幕府的昌平黉,大学头的职位由林家世袭。朱子学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裂成两派。一派是山崎闇斋为代表的海南派,带有浓重的国粹主义倾向;另一派是以贝原益轩为代表的关西派,强调朱子的“穷理”理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1) 藤原惺窝 1561-1619
藤原惺窝 ふじわら せいか(1561~1619):名肃,字敛夫,号惺窝。生于播磨国(今兵库县)。他是日本哲学家,江户时期早期理学领袖,曾任德川家康的教师。与他学生林罗山一样,最初他是在寺院学习儒学。但在1598年,在伏见城,他会见了姜沆听到李退溪的朱子学后成为儒学家。在朝鲜王朝朱子学是国家意识形态,并有很多新儒家学者和文学,相反在日本儒学只是依附佛学。武士大多数为文盲,所以在日本新儒家是很新鲜的,后来德川幕府通过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他最大成就是使日本朱子学独立发展。
2) 林罗山 1583-1657
はやし らざん のぶかつ 江户初期的儒家,幕府儒官林家的始祖。名信胜,法号道春,又称罗浮子。京都人,曾入建仁寺为僧。早就有志于研究朱子学。拜藤原惺窝为师。1605年(庆长10年)侍奉德川家康,禄米三百表,至家纲时,历任四代将军的侍讲。起草外交文书和诸法度,对整顿幕政有贡献。1630年(宽永7年)在上野忍冈建家塾,此即后来的昌平黉(汤岛圣堂)。标点并出版了大量中国书籍,如《大学抄》、《大学解》、《论语解》等,在讲述经书方面也做出巨大成绩。他试用朱子学的观点叙述日本史,著《神道传授》、《本朝神社考》等,企图调和日本的固有信仰和朱子学说。主要著作有《本朝通鉴》、《罗山文集》等。
3) 贝原益轩 1630-1714
かいばら えきけん 日本哲学家、游记作家和植物学家的先驱。早年学医,1657年他弃医而研究朱熹的新儒学着作。他写了近百种哲学作品,强调社会的等级本性,并把孔子的学说翻译成日本各阶层的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他写的小册子《女大学》讲的是三从四德,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看作是日本妇女最重要的伦理教科书。被尊为日本植物学之父。
早年专讲朱子学,晚年对朱熹提出怀疑,转而接近于唯物主义。主张理气不可分。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理是气之理,理气决是一物,且无先后,无离合。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著作有《益轩十训》、《大和本草》、《慎思录》、《大疑录》等。
5.1.2 阳明学
阳明学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室町时代的了庵桂悟。史料表明他与王阳明曾有过接触。但他的思想上并未体现阳明学的系统理论。阳明学真正在日本兴起,始于中江藤树。中江随着学问的深入,他逐渐感觉到朱子学过分拘泥于外在形式,有漂浮不实的感觉。 在接触阳明学后,深感“格物致知”理论的深刻,遂倾倒于阳明学。
中江藤树之后,其弟子熊泽蕃三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学。熊泽蕃三通过与藩主、大名的接触,将阳明学传播到上层社会。熊泽蕃三之后,日本阳明学一度沉寂。直到江户后期,阳明学又出现复苏,它的鼓励实践的精神,鼓舞了一批日本社会的革命家。如大盐中斋(大盐平八郎),吉田松阴等。阳明学还影响了一批后来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如高杉晋作、西乡隆盛等。
5.1.3 古学派
古学派的创始人是山鹿素行。他提出朱子学与阳明学都不是真正的孔孟之道,要恢复真正的儒学,必先追踪孔孟经典,钻研先秦儒学。山鹿素行于宽文五年(1665年)撰写了《圣教要录》,批判朱子学和阳明学对儒学的曲解,遭到幕府的流放。另一名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伊藤仁斋,他也站在反对朱子学的立场上,高喊复古口号,编撰《论语古义》7卷,主张以“人情”而非政治手段来树立道德。伊藤创建的这一学派被称为“古义学派”。荻生徂徕也是古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提倡“古文辞”,主张在本国文的基础上,吸收和摹拟先秦隋唐诗文,反对宋代文风。 同时,他将这一文学原则贯穿到自己的政治理论与道德观上,大力推崇“先王之道”,反对朱子学。
1) 山鹿素行 1622-1685
山鹿素行(やまが そこう,Yamaga Sokou;1622年-1685年),名高祐,字子敬,号素行,别号隐山。通称甚五右卫门。 日本江户前期学者、儒学家、兵法家。古学派创始人之一,武士道精神的积极倡导者。生于会津(今福岛县)若松,在江户(今东京)长大,自成一家,以“山鹿派兵学”而闻名于世。
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一书中透露了他的日本中心主义思想。他所说的“中朝”,指的是日本,认定日本是世界的中心。他从古学的观点出发,追溯了日本皇统的起源,扬言政治理想早在日本古代已经完美地实现。他的军事学说后来在幕府末期被长州藩士吉田松阴继承,对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日本勤王志士影响很大。
2) 荻生徂徕 1666-1728
荻生徂徕(cú lái)(おぎゅう そらい、寛文6年2月16日(1666年3月21日) - 享保13年1月19日(1728年2月28日)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和儒学家。他被认为是江户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徂徕)、萱园,通称总右卫门。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运用儒家的教诲,以维持政府和社会良好的秩序。他认为,日本人的情感要让自己表达出来,才能培育出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愿景。徂徕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并吸收他的教诲,且建立了徂徕学校,并在现今的日本开设儒家奖学金,影响力甚远。
5.1.4 国学派
18世纪以后,在儒家学问的重重包围中,出现了一支主张回归日本古典,从本国文化中寻觅“大和精神”的“国学”潮流。它经过契冲、荷田春满、贺茂真渊的努力,到本居宣长集大成,确立了国学派的地位。契冲通过对《万叶集》与古代假名的深入探讨,总结出了国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应着眼于古典中的自然情感。国学在本居宣长时期集大成。统治论方面,强调日本乃天照大神之子孙,只要遵守神道,日本可保持天下太平,皇统无穷。关于政治改革,他主张恢复“古道”,以古人之治挽救今日之危机。本居宣长之后的平田笃胤更是大力提倡复古神道和纯粹国学,在幕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大多有着尊皇、复古的国粹主义倾向,这也为幕末培养了一批尊王攘夷运动的活动家。
1) 本居宣长 1730-1801
本居宣长(もとおり のりなが,1730—1801),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名人之一(荷田春满、贺茂真渊、平田笃胤),又号芝兰、舜庵。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早年上京都学习儒学、医学。回乡后边行医为业,边研究国学。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其古典的研究运用实证的方法,努力按照古典记载的原貌,排除儒家和佛家的解释和影响,探求“古道”。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这个主题也在日本著作《源氏物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门下学者辈出,后刊有《本居宣长全集》11卷。
2) 平田笃胤 1776-1843
ひらた あつたね 日本思想家、理论家。复古神道领袖。他强调天皇的神性,这种思想对19世纪下半叶尊王倒幕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平田原来研究新儒学,后来研究神道学,努力发展神学体系,为社会和政治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他极力宣扬日本是神之国,诸神通过历代天皇向日本传授正道。因抨击德川幕府,结果被斥退还乡。
5.1.5 町人思想
町人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是以工商业者的经济成长为背景的。在四个等级身份中,“商”的地位是最低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经济上的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出别具一格的町人思想。町人思想的首要任务是否定封建社会的尊卑观念,否定身份等级制度。他们首先从全人类的角度,提出人皆为天地子孙,本没有贵贱上下之分,主张“武士不为贵,商人亦不贱”。其次,对于商人的社会作用的肯定是町人思想的又一特征。心学的创始人石田梅岩就认为商人的行业有助于天下,它不为私利私欲,具有公益的性质,因而不应对商人的行业产生偏见,商人的利益也是正当的。商人出身的町人文学家井原西鹤在他的作品中就多处表示对武士阶层的轻视与讽刺。
5.2 文学
5.2.1 诗歌
俳谐来源于前代连歌之发句,在江户时代经松永贞德的努力使之脱离连歌,成为迎合庶民口味的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俳谐的风格幽默滑稽,带有讽刺的意味,因而得名。后来西山宗因将俳谐从和歌、连歌等古典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取材、语言都追求自由的风格,表现城市新兴阶层町人的真实生活情感。元禄时期,武士出身的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由17个音节组成的短句,并改革俳句的内容与风格,将俳谐从纯粹的通俗消遣文学中升华,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形式。
芭蕉的俳句,经过正冈子规的努力推广,形式被加以固定,成为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在今天,俳句仍然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它成为日本文化的特色之一。
1) 松尾芭蕉 1644-1694
松尾芭蕉 まつお ばしょう(生于寛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是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的署名。
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在19世纪,连歌的开始一节(称为和歌)发展成独立的诗体,称为俳谐。明治时代的诗人正冈子规首先称其为俳句)。
俳句选录
《蝉》 静寂 蝉声入岩石。
《别离》 与君之别 蛤蚌分离 我行迟迟秋亦逝。
《旅途》 旅途罹病,荒原驰骋梦魂萦。
《小虫》 小虫漂泊一叶舟 何时靠岸头
《古池塘》 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音响。
《小蚊》 陋室无长物,小蚊款嘉宾。
《落花》 树下肉丝菜汤上 飘飘洒落樱花瓣。
《春雨》 绵绵春雨懒洋洋,故友不来不起床。
《竹林》 大竹林里明月光,间闻杜鹃声感伤。
《怀古》 昔日雄关今不见,秋风掠过竹桑田。
《雪朝之鸟》 寻常鸟可憎喜见雪朝来。
《道旁朝颜花》 我骑行道上马食道旁花。
《银河》 怒海涌银河流来佐渡岛。
《厌子之人》 有人不爱子花不为伊开。
《春归》 寻青春已归追至和歌浦。
《最上川》 齐集夏时雨汹汹最上川。 五月雨(さみだれ)を、あつめて早(はや)し、最(も)上(がみ)川(がわ)
《牵牛花》 拙匠画牵花牵牛花亦美。
《富士之风》 扇携富士风送礼回江户。
2) 正冈子规 1867-1902
正冈子规 まさおか しき(1867~1902),1867年10月14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是日本歌人、俳人。本名常规,别号獭祭书屋主人、竹之乡下人。日本明治时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正冈子规的代表作品有《月亮的都城》、《花枕》、《曼珠沙华》等。
5.2.2 小说
江户时期在前代“御伽草子”和“假名草子”的基础上出现了描写当世人俗风情的新形式小说 “浮世草子”。“浮世”,指现实社会。浮世草子主要以町人生活与情感为描写对象。17世纪中后期出身于商人家庭的井原西鹤是江户时期浮世草子作家的杰出代表。
井原西鹤一直以町人的身份与立场关注着人世间的冷暖饥渴,创造出其著名的“好色”文学。《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是其中的代表。他利用俳谐的手法,通过对町人社会男女恋爱故事的描写,肯定人的欲望与爱情,同时刻画出等级社会中商人的心理与生活遭遇,被誉为日本社会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井原西鹤的代表作品还有《世间胸算用》、《日本永代藏》、《西鹤诸国话》等。在井原西鹤之后,一大批浮世草子的作家活跃于文坛。著名的作家与作品还有西泽一风的《风流御前义经记》、江岛奇碛的《倾世色三味线》、《倾城禁短气》;上田秋成的《诸道听耳世间猿》等等。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井原西鹤世情小说的影响。
草双子是以图为主的小说体裁,类似于中国的连环画。它用连续性的绘画来描述一定的故事情节,配以假名解说。江户时代,这种通俗易懂的小说形式得到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平民百姓的欢迎。
1) 井原西鹤 1642-1693
井原西鹤いはら さいかく(1642~1693),日本江户时代小说家,俳谐诗人。原名平山藤五,笔名西鹤。大阪人。15岁开始学俳谐,师事谈林派的西山宗因。21岁时取号鹤永,成为俳谐名家。俳谐是日本的一种以诙谐、滑稽为特点的短诗。西鹤的俳谐与初期以吟咏自然景物为主的俳谐相反,大量取材于城市的商人生活,反映新兴的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社会面貌。他善于吸取市民社会的俗言俚语,写入诗句。西鹤的俳谐著作有10余种,代表作有《西鹤大矢数》、《五百韵》等。
西鹤在17世纪日本町人势力兴起中,抨击了封建力量,表现了商人阶级的进取精神,赞扬了纯真的爱情;同时也反映出在金钱角逐之中盛衰无常的宿命论思想以及耽于色欲的颓废情调,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好色一代男》
本书是井原西鹤所著,他以其纵横的才华,通过一个男人缭乱的一生,反映了日本江户时代商人、平民和妓女的真实生活。被誉为江户时代的《源氏物语》。 这是作者34岁丧妻后,以自己遍访各地花街柳巷的经历,作为创作素材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与3742个女性发生性关系的切身经历,悟出了“色道”的“真谛”。此作品被后世誉为“日本的《金瓶梅》”
2) 上田秋成 1734-1809
上田秋成(うえだ あきなり,1734—1809),幼名仙次郎(せんじろう),本姓不明,本名东作(とうさく),号秋成(あきなり),别号无肠(むちょう)、三余斋(さんよさい)、鹌翁等。为一大阪女艺伎松尾ヲサキ的私生子,父亲不明,养父为上田茂助(うえだしげすけ),故改姓上田。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作家、学者。上田秋成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诸道听耳世间猿》(1766年)、《世间妾形气》(1767年)、《春雨物语》(脱稿于1808年),其小说作品《雨月物语》取材于中国的白话小说等,被誉为日本怪异小说的顶峰之作。
3) 御伽草子
御伽草子,是日本室町时代的大众文学,意味着平民阶级文学高度发展及贵族文学的衰落。“御伽草子”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中期出版的《御伽文库》,其中的23篇作品被称为“御伽草子”。这些作品产生在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初期,写作的具体时间不明,也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从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判断,一般认为多是出于朝臣、僧侣和隐士之手。
“草子”相当于“物语”。“草纸”,又名草子。草纸文学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说指用平假名(日本字母)写成的物语、日记、随笔等散文,以区别于用汉字写的文学作品。另一说是指日本中世和近世文学中的一种群众读物,一种带插图的小说,多为短篇。前说物语、日记和随笔与民间口语相结合,发展成为新鲜的更具有日本民族特点和具有文学意味的散文。最早的作品有纪贯之的《土佐日记》(935) ,后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约996或1004)、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约1004~1009)等。室町时代(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出现的大众小说统称御伽草子。它的出现标志着平民阶级的物语体裁登上文坛和长期占领文坛的贵族文学进一步衰落,“草子”的作者不再是那些宫廷贵族,而是市井人物,题材也多为民间故事和鬼神传奇等。
在日语里,“御伽ばなし”是哄孩子睡觉的故事,“御伽芝居”是一部儿童剧,“御伽の国”是童话中常常出现的美丽的梦幻世界。所以“御伽草子”的意思就是休闲故事、消遣读物。而“御伽话”有时候也会指“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御伽草子》,亦是草子的代表,书中常常出现“鬼神说话”“妖怪退治”的场景。书中故事的背景是日本平安时代(约西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400年间),那时世界仍明暗未分,人、鬼、妖怪魔物等等杂相共处,形成一个混乱又风雅的时代。
5.3 艺术
5.3.1 戏剧
净瑠璃,人形即木偶,是一种木偶说唱艺术。江户时代元禄年间,一边演奏净瑠璃一边操纵木偶的表演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民间艺人竹本义太夫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人形净瑠璃曲调,人称“义太夫小调”。加上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近松门左卫门为竹本义太夫的剧团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近松创作出深受町人大众欢迎的庶民悲剧,同时也形成了其独自的悲剧创作方法。不仅如此,近松还通过自己创作实践,提出了剧本创作理论,尤其在艺术论上主张”虚实难辨论”,为日本近世戏剧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品如描写男女含冤殉情的《曾根崎心中》、《心中天网岛》等,这些都大大引起庶民的兴趣。
进入18世纪,歌舞伎的兴盛给人形净瑠璃带来了挑战,脚本的缺乏与对歌舞伎的盲目模仿使人形净瑠璃走向衰败。歌舞伎一经推出,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经过幕府压制的歌舞伎逐渐改变了其过于媚俗的特点,慢慢走向洗练、正规,并出现了例如市川团十郎、坂田藤十郎等著名的歌舞伎演员。18世纪中叶,歌舞伎大胆改革,借用人形净瑠璃的剧本上演,再次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1) 净琉璃
净琉璃是在日本近代中最被关注的一种音乐,它本是说唱艺术发展起来的木偶戏,净瑠璃原指曲调,后来又指它的脚本,也可做剧种的名称。
味弦的祖先即是中国的三弦。三弦于1560年经冲绳传到了日本。通过日本艺人的改造,终于三弦变成了三味弦。三味弦自诞生伊始就一直流行民间,随着贵族社会的崩溃和庶民文化的勃兴,三味当仁不让地与琴并称为“日本乐器之王”。三弦琴用于诸多类型的日本音乐,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日本舞蹈、戏曲中代表性的伴奏乐器。多达三十几人的连奏合唱的“长歌”更显示出三味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不凡地位。同时,三弦琴使日本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初日本三弦改造于长禄年间(1560年代)从琉球舶来的中国三弦乐。而在日本最起始用鼓槌弹奏这个乐器的是弹琵琶的盲人。后来他们发现这种乐器不论哪种旋律和节奏都用得到,就很快地受到乐师们的关注,成为了日本音乐的大力发展的动力。于是三味线开始运用人偶戏(人偶净琉璃)——傀儡娃娃之中,成为当时乐师们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
2) 歌舞伎
歌舞伎かぶき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剧、狂言一同传世。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表演节目进行募捐,表演时还即兴融入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十分受观众喜爱。阿国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入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倾く(かぶく)”此字的连用形。日语中,将引人注目的动作、服装称为“かぶき”,而这样的人称为“倾奇者(かぶき者)”。有人因此贴切地用了同音的三个汉字:歌(か)、舞(ぶ)、妓(き)来为这种表演命名,“歌舞妓”一词因而诞生。而宽永年间,游女歌舞伎被禁止,因此就用会联想到伎乐的“伎”字取代会让人联想到艺妓的“妓”字。不过在江户时代,“歌舞伎”与“歌舞妓”这两种用法都是通用的,确定将此项技艺定名为“歌舞伎”,则是明治时代的事。
3) 近松门左卫门 1652-1724
近松门左卫门(1652-1724年),日本江户时代净瑠璃(木偶戏)和歌舞伎剧作家。原名杉森信盛,别号巢林子,近松门左卫门是他的笔名。出身于没落的武士家庭,青年时代作过公卿的侍臣。当时町人势力壮大,手工业日益繁荣。士农工商阶层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净瑠璃和歌舞伎。近松有感于仕途多艰,毅然投身于被人所鄙视的演戏艺人的行列,从事演剧和剧本创作活动,表现了他为平民艺术献身的决心。他从25岁前后开始写作生涯,直到72岁去世为止,共创作净瑠璃剧本110余部、歌舞伎剧本28部。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683年他写成的净琉璃剧本《世继曾我》。
近松门左卫门在净琉璃发展史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净琉璃脚本可分为时代物(历史剧)、世话物(社会剧)、心中物(情死剧)和折衷物(兼社会和历史剧)。其中,世话物和心中物影响较大。他第一个把傀儡人变成社会中的人,把社会冲突概括进傀儡戏的舞台上,把江户戏剧由市井说唱推上了艺术的高峰。
在日本文学史上,近松与同一时代的井原西鹤、松尾芭蕉并称为“元禄三文豪”。
《曾根崎心中》
《曾根崎心中》(1703)是净琉璃史上第一部现实剧(世话物),也是日本最早的社会故事剧,引起了很大轰动。这第一部净琉璃中的现代情死剧,它所反映的不仅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悲剧,而且还有新兴町人阶级的道德观和日本的传统文化观念。
《曾根崎心中》改编自元禄16年(1703年)旧历四月七日早上,大阪堂岛新地天满屋的游女初(はつ)(21岁)与内本町酱油商平野屋的店员德兵卫(徳兵卫)(25岁)在梅田曾根崎的露天神森林中殉情一事。
5.3.2 美术
在江户时代,美术创作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浮世绘”。17世纪后期,随着町人思想与文化的崛起,原本服务于宫廷贵族的狩野、土佐派绘画作品逐渐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华丽、取材生动的“浮世绘”。“浮世绘”就是描写歌舞伎、相扑、花街柳巷等今世浮华景象的绘画。18世纪,铃木春信发明“锦绘”,使浮世绘的色彩如织锦般华美丰富。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画、东洲斋写乐的歌舞伎演员画都是当时人们喜爱的浮世绘画。江户时代末期,浮世绘的描绘对象由原来的美女、歌舞伎肖像转而变为风景画,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安藤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都是其中的杰作。
1) 浮世绘
浮世绘うきよえ,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从其绘画素材看,70%以上内容是妓画(暂称为“美人画”)和伎画(暂称为“艺人画”),也就是说,作品主角是娼妓和艺伎,女性,裸体,性感美,色情是其标志性特征。用现代艺术眼光看,可算“人体绘画艺术”,其中的大胆的性爱题材引起注意,成为古代东方一种人本主义的新研究方向。在日本,存在着对这类作品的争议,也有的认为是乐而不淫,肯定其价值。
2) 喜多川歌麿 1753-1806
喜多川歌麿(喜多川 歌麿(mǒ),きたがわ うたまろ),原姓北川(きたがわ),生于日本宝历三年(1753年),逝于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年53岁。
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与葛饰北斋、安藤广重有浮世绘三大家之称,他也是第一位在欧洲受欢迎的日本木版画家。以描绘从事日常生活或娱乐的妇女以及妇女半身像见长。著名的有《妇人相学十体》和《青楼美女》。还研究自然,出版了插图书籍《虫撰》(1788)。1804年因《军事统治者的妻妾》木版画触怒了政府而被监禁50天。
生于江户(今东京)农家,是“大首绘”的创始人,也就是有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他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大坂贫妓充满同情,并且以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竭力探究女性内心深处的特有之美。代表作品有《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中间是富本丰雏,右为阿北,左为阿久;丰雏是花街吉原艺妓,阿北与阿久是浅草观音堂随身门下茶室的姑娘。
3) 葛饰北斋 1760-1849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かつしか ほくさい,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他还是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代表作:《凯风快晴》、《神奈川冲浪里》、《骏州江尻》、《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是葛饰北斋版画集《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一幅。《富岳三十六景》描绘的是从关东36个不同地点远眺富士山的景色(初版只绘36景,后追加10景),神奈川冲即是一处。日本人自古以来普遍对富士山抱有一种近乎宗教般崇拜的心理,这在江户时代中期发展至高峰。从地理上看,神奈川冲应是关东远眺富士山的距离极限,由此到富士山,隔着宽阔的相模湾。该画也是借这一现实景物进行扭曲变形来创作。
4) 安藤广重 1797-1858
安藤广重(1797~1858;あんどう ひろしげ),后又名歌川广重,日本浮世绘大画家。善于用秀丽的笔致及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典雅而充满诗意的幽抑气氛中的大自然一种完全柔和抒情的境界,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富于诗的魅力。代表作:《东京名胜》、《东海道五十三次》、《诸国六国河》等。
5.4 教育
江户时代的人们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态的国家中出奇地高的,当时的男性大部分皆识字,女子识字率也较高,一是因为私塾和寺子屋没有特定收费,富人可缴交银两作学费,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农家也可交以少量农作土产作学费,学费的相较便宜令多数人皆有机会受教,其二随著商业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艺的提高也迫使人们必须识字以维持生计,故当日之日本社会的教育水平是颇高的。
江户时代的学校大致分作下列五种:
- 幕府直辖学校:如昌平学门所,以武士为对象,带有强制性;
- 藩学:同样以武士为对象,规模参照幕府学校,以教授儒学、汉诗、汉文、兵学及经济为主,直至幕末时候约有二百余所;
- 乡学:幕府及藩主在乡村兴办,以教育士庶子弟为主;
- 私塾:约一千五百间,由著名学者建立,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
- 寺子屋: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及算盘为主。
5.5 西学
江户时代作为禁教政策的一环而采取的禁书制度极其严格。用中文书写印刷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书籍禁止传入,禁止私藏,更不允许贸易。元禄五年(1692年)幕府在长崎奉行之下设书物改役一职,专司调查境外传来的书籍中是否含有基督教的内容,没有的方可输入。在整个江户时代,禁书的书名并没有公开,了解此事的仅限于负责检查书籍的官吏及其他一小部分人。关于禁书的种类,以《御禁书目录》(现藏于长崎县立图书馆)记载最值得信赖,宽永禁书有32种(一说31种),贞享二年(1685年)继《寰有诠》被视为禁书后,又把《帝京景物略》、《西湖志》等15种列为禁书,其后种类又有所增加。禁书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的中日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大量被视为不含“邪教”的书籍(其中不乏汉译洋书)仍畅通无阻,输入日本。
解禁后先后传入的书籍有《历算全书》、《新写译本历算全书》、《西洋新法历书》、《灵台仪象志》、《圜容较义》、《同文算指》、《职方外记》、《交友论》、《三才发秘》、《坚夸瓜集》、《西湖志》、《天学初函》器物篇的《几何原本》、《勾股义》等。由于希望文库中增加一些载有实利性的荷兰书籍,德川吉宗于享保二年(1717年)收入的《动物图说》(荷语版)等。由于知道了西方医药书籍的附图非常精密,名儒医青木昆阳、侍臣野吕元丈奉将军之命学习兰学。至德川吉宗时期彻底地结束了对“形而上”学问的穷追,改为提倡以形和物为基础的客观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把注意力转向经世济民上来。实学成为幕府和诸藩殖产兴业、加强封建制度的有力手段。以技术学和经验科学为特色的实学都孕育着实用的、实证的、合理的、批判的性质,因此“兰学”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兰学,日本人的视野也渐趋朝向西方,大规模地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6 军事和人口
人口
从17到18世纪中叶,亚洲最重要的地区和经济体,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如果将中国和日本作为一个整个进行考察,那么庆长五年(1600年)到元禄十三年(1700年)这个区域的人口增长了45%,庆长五年(1600年)到宽延三年(1750年)则增长了90%。根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和推算,享保六年(1721年)时日本全国人口达到3128万,西方学者的测算数值则为2600万。
军事
军队是武家政权的统治基础,将军唯有掌握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镇压大名的反抗,对全国各阶级形成威慑。将军为了维持和巩固其军事霸主的地位,都要将掌控军权和扩充军备视为首要政务,通过牢牢控制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股肱之臣——直属家臣(禁卫军),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具有绝对统治权的权力性君主。江户幕府的缔造者德川家康也是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君临天下的。 [32]
将军是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幕府是指挥德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司令部。有日本学者就认为德川家康之所以最后能够取得天下,其三河时代的谱代家成团功不可没。德川家康通过谱代家成团的强固组织,拥有一大批甘愿为之浴血奋战的家臣。在战国时代,德川旗下的武士只知有德川而不知其他,为家为主,眼看必败必死也要勇往直前。所以又有“三河武士甲天下”的说法。
7 岩波日本史——江户时代摘抄
7.1 大冈忠相 1677-1752
大冈忠相(1677年-1752年2月3日、延宝5年-宝历元年12月19日),是江户时代中期的幕臣、大名。通称求马、市十郎、忠右卫门。名为忠义、后改为忠相。位阶为从五位下。官职为能登守,后转任越前守。大冈忠世家当主,西大平藩初代藩主。出身于旗本大冈忠吉家,父亲是美浓守大冈忠高,母亲是北条氏重之女。忠相的子孙世代继承西大平藩直至明治维新。
担任町奉行时辅佐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推动享保改革,除了江户的行政之外,再加上评定所及地方御用、寺社奉行等。以“大冈越前”之名广为人知。
7.2 三井高利 1622-1694
三井高利(1622-1694),是三井高俊的四子——三井八郎兵卫高利,也是他建立三井财阀的基础。他在延宝元(1673)年离开故乡松坂,在京都开设“吴服店”;同年亦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同样的商店,店名与其父的店名一样叫做“越后屋”,京都店负责采购,江户店负责贩卖。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三越百货公司”的起源。
7.2.1 三井财阀
三井财阀(日语假名:みついざいばつ),是日本四大财阀之一。其最初的企业为三井高利创立的三井越后屋。包括银行、零售等多个产业。
三井越后屋(即三越)是由伊势国松阪市的商人三井高利所创办的。当时他采用了小量商品贩卖以及薄利多销等创造性的商业手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财团为江户幕府提供金融汇兑服务等,渐渐成为幕府的御用商人,发展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富豪。
在江户时代末期,三井财团也和其他商团一样受到政治动荡的影响,但在进入明治时期后依然保持了发展的趋势。
7.2.2 財閥 ざいばつ
财阀,原本指日本战前的金融资本集团的通称,主要是指日本19至20世纪的4大企业集团三井商社、三菱商社、住友商社及安田商社。在日本,由于金融资本集团是和浓厚的封建家族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人们习惯于把日本的金融资本集团称为财阀。
日本在19世纪陆续成立了三井商社、住友商社、三菱商社及安田商社,这四家商社的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公司经营的企业中,大多又任用亲戚担任主要负责人,这四家商社除了工业外,也积极介入金融业,左手控制资本主义中最重要的资本,右手则控制生产工具,势力非常庞大,通常也会经营政府特许的行业。二次世界大战后财阀虽然被迫解散,但还是透过交叉持股等方式继续维系原来财阀的精神。
20世纪初,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强,日本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它们以家族资本控制的总公司为核心,通过家族总公司—直系公司—准直系公司的持股关系,控制着各经济部门的直系企业和旁系企业,组成庞大的康采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原有四大财阀的基础上增加了鲇川、浅野、古河、大仓、中岛、野村等六家新财阀,总称为日本十大财阀。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财阀在二战中担任了日本帝国主义后援的角色,所以被美军强行解散。日本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垄断核心和统治形式因此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三和、第一劝业银行等六大金融资本集团,以各自的银行为核心,囊括了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国际贸易等主要经济部门,控制了日本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所以,人们一般不再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金融资本集团称为财阀,而是像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称为财团。
二战后,泛指家族控制、多样经营、交叉持股甚至介入政治的大型企业为财阀,在韩国等地区财阀具有负面的含意。
7.3 御三卿
御三卿是指田安德川家、一桥德川家和清水德川家。这三家和早前创设的御三家相同,都是作为德川幕府将军继承人之列选。这三家的当主都是从三位、相当于“卿”的官位,所以被合称为御三卿。姓氏其实都是德川,而田安、一桥和清水的通称,其实是取自于离其住宅所在地最近的江户城城门名称。
在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生前创设御三家之后,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时又让自己的次子德川宗武创设了田安家、四子德川宗尹则创设了一桥家,之后的第9代将军德川家重又让次子德川重好成立清水家,此后即确立了御三卿的体制,其家格仅次于御三家。
7.4 旗本
旗本(はたもと)按语意指战场上主将旗下的近卫武士。到江户时代,专指将军直属武士中领地不满一万石,但有面见将军资格者。其领地多少不一。3000石以上者设阵屋,由自己管理。3000石以下者多委诸代官管理而收取年贡。可担任幕吏,也可拥有陪臣。少数旗本受特殊优遇,可如同大名实行参觐交代,称交代寄合。1817年(文化十四年)旗本4800余人。19世纪50年代达5280余人。加上旗本陪臣和御家人,号称“旗本八万骑”,是幕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旗本的定义就是1万石以下,而且是将军的直臣,都当作旗本,当中喜连川氏是例外,虽然他们只领有五千石,但德川幕府当作为大名。通常旗本由一些失格的大名(例:最上、福岛)以及一些大名家的末子。一些收入较高的旗本,平时的工作为负责江户城的护卫。收入较少的旗本会被编入小普请的工作。
江户时代对于旗本的俗称为“旗本八万骑”,根据1722年调查数目为5000。共100名为拥有5000石以上的石高,300名拥有3000石以上,当中九成的旗本只有500石以下。 旗本又分为:铁炮众, 马回, 小姓, 弓众, 黑母衣众, 赤母衣众。
旗本侧近向来为大名所倚重,因为他们是大名政治体系中的新鲜血液,适当的注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名政体运作的向心力。以室町幕府最强将军之称的足利义满为例,其大力招募那些武士世家的没有继承权的武士,给予他们近卫军和贴身秘书的权力。一旦看哪家大名不顺眼,马上就有了理由随时可以介入其中。重用这些无根基的旗本,他们只会更依赖于大名,所以织田信长能那么成功,跟他注重培养旗本侧近有关。织田信长利用阿犬前田利家强力介入前田家家督统继,这些事件变相的提高了家督威望跟对麾下豪族的控制力,这在“下克上”风暴的战国时期是非常重要的。
7.5 相扑
相扑(相撲 すもう)一种竞技体育运动。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时名为“角抵”,带有武术性质。《汉书·刑法志》有记载:“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滛乐中矣。”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关于西晋历史的《晋书》有记载:“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日:‘卿郡人不如颖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相扑一开始跟武术是未严格分开的,但到了宋代,相扑从武术中分化出来,只扑不打,更不许踢脚,以将对方扳倒为胜。现代相扑的规则也跟这差不多。
相扑于唐朝传入日本后,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日本的相扑(日式摔跤),古称素舞,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日本有关相扑比较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八世纪初编纂成的《日本书纪》,书内记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六四一~六四五年)为了接待古代朝鲜百济国使者,召集了宫廷卫士举行相扑竞赛。现成为日本的国技,日本的国际性的格斗术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
根据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相扑读作xiāng pū。
横纲
横纲(よこづな)是日本相扑运动员(日本称为力士)资格的最高级,相扑力士按运动成绩分为10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及横纲,横纲是力士的最高级称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终身荣誉称号。现有七十三任横纲,首任横纲是明石志贺之助。
据民间传说相扑,在1624年他参加了在东京的四谷相扑比赛,并即时成为一个明星,让相扑组织者第一次获取收入,并被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援予日下开山的称号。他也是日本有史以来最高大的相扑力士,高251.5cm,重185kg。
7.6 上杉鹰山 1751-1822
上杉鹰山(うえすぎ ようざん、1751年9月9日-1822年4月22日、宝历元年7月20日 - 文政5年3月11日)是日本江户时代第9代米泽藩藩主。最广为人知的事情是对米泽藩成功改革。被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誉为“最为值得尊敬的日本人”,被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尊为“水坝式经营哲学”的奠基者。
7.7 后樱町天皇 1740-1813 117
后樱町天皇(ごさくらまち てんのう,1740年9月23日—1813年12月24日),日本第八位女天皇,也是目前最后一位女天皇,是樱町天皇第二皇女,母亲为女御二条舍子(青绮门院)。名智子,幼名以茶宫,后来又改为绯宫。樱町天皇只有二女一子,其中长女盛子内亲王还没长大便夭折,皇子则是后来的桃园天皇。但桃园天皇才二十二岁便过世,他的独子英仁亲王才五岁,于是便由二十三岁的智子内亲王于1762年暂时接任天皇职务。在位时间 ( 1762-1770) 。 1770年,后樱町天皇将皇位让给英仁亲王,即后桃园天皇。但因为后桃园天皇还小,便由后樱町天皇以太上天皇的身份辅佐。然而在1779年,体弱多病的后桃园天皇也以仅仅二十二岁的年纪过世,而且他只有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欣子内亲王。为此只好迎立年仅九岁的师仁亲王(闲院宫典仁亲王六子)入宫为光格天皇,并内定等欣子内亲王成年后做他的中宫。由于光格天皇也还是个小孩,因此仍由后樱町上皇继续辅政。 她是一位极有文采的天皇,毕生留下上千首的诗歌、日记四十一册,以及一本名为“禁中年中之事”的著作。1813年过世,享年73岁,葬在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今熊野泉山町)泉涌寺内的月轮陵。
7.7.1 光格天皇 1771-1840 119
光格天皇(1771年-1840年),第119代日本天皇,东山天皇的曾孙,闲院宫典仁亲王第六子,母亲为岩室磐代。讳师仁,后来改为兼仁。年幼时便寄养在圣护院宫忠誉入道亲王家,准备在长大以后成为圣护院住持。但是因为后桃园天皇突然过世,只生有尚在襁褓的欣子内亲王而已,于是便迎师仁亲王做后桃园天皇的养子,等欣子内亲王成年后做其皇后。
天皇在1817年时,让位给惠仁亲王,并于1840年过世,其谥号「光格」是恢复了自光孝天皇以来近千年没有使用的汉风谥号,葬于后月轮陵,他也是日本的倒数第二位上皇。
7.7.2 光孝天皇 58
日本第58代天皇,是仁明天皇的儿子,母藤原泽子,论起来是阳成天皇的爷爷辈。他暮年登基,自然对藤原基经感戴不尽,事藤原氏唯恐不谨。光孝天皇即位前,曾出任过一些地方官职,有一定的政治阅历,按理说应该为恢复天皇权力做一番努力。可是,他一即位,就下诏让藤原基经代摄一切政务。他还把自己的29名子女全部赐姓源氏,降为臣藉,未立太子,以示在立嗣的问题上,也要完全听从藤原基经的安排。光孝天皇继位前生活得很拮据,经常向亲友借贷,以致债台高筑,无法还清。他当了天皇后,债主整天在皇宫门前讨债,弄得他好没面子,只好动用公款,用国库的钱来还债。
7.8 谥号
天皇崩御后的称号,有谥号与追号的区别。谥号是评论天皇一生的品德。追号是以居住地名、陵名等等作为天皇的称呼,追号没有褒貶的意思,仅仅是一个称号。
谥号分为两种,和风谥号与汉风谥号,和风谥号即日本风格的谥号,汉风谥号即中国风格的谥号。
古代不是像现在这样称天皇为“某某天皇”,只有早期是这样,从平安时代的冷泉天皇到江户时代的后桃园天皇,称为“某某院”,到了大正时代,天皇称号已经全部改为“某某天皇”了,其中有追号也有谥号。
大家可以看看天皇系谱,为了方便理解,将历代天皇的古代称呼列了出来,其中谥号用加粗字体表示,除加粗字体外的字是追号、废帝名、原名讳。
- 古坟时代以前:
神武天皇、绥靖天皇、安宁天皇、懿德天皇、孝昭天皇、孝安天皇、孝灵天皇、孝元天皇、开化天皇、崇神天皇、垂仁天皇、景行天皇、成务天皇、仲哀天皇、应神天皇、仁德天皇、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略天皇、清宁天皇、显宗天皇、仁贤天皇、武烈天皇、继体天皇、安闲天皇、宣化天皇、钦明天皇、敏达天皇、用明天皇、崇峻天皇
- 古坟·飞鸟时代:
推古天皇、舒明天皇、齐明天皇、孝德天皇、齐明天皇、天智天皇、大友皇子(弘文天皇)、天武天皇、持统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
- 奈良时代:
圣武天皇、称德天皇(孝谦天皇)、淡路废帝(淳仁天皇)、称德天皇、光仁天皇
- 平安时代:
桓武天皇、平城天皇、嵯峨天皇、淳和天皇、仁明天皇、文德天皇、清和天皇、阳成天皇、光孝天皇、宇多天皇、醍醐天皇、朱雀天皇、村上天皇、冷泉院
、圆融院、花山院、一条院、三条院、后一条院、后朱雀院、后冷泉院、后三条院、白河院、堀河院、鸟羽院、崇德院、后白河院、二条院、六条院、高仓院、安德天皇
- 镰仓时代:
后鸟羽院、土御门院、顺德院、九条废帝、后堀河院、四条院、后嵯峨院、后深草院、龟山院、后宇多院、伏见院、后伏见院、后二条院、花园院
- 南北朝·室町·战国·安土桃山时代:
后醍醐院、后村上院、长庆院、后龟山院、后小松院、称光院、后花园院、后土御门院、后柏原院、后奈良院、正亲町院
(北朝:光严院、光明院、崇光院、后光严院、后圆融院)
- 江户时代:
后阳成院、后水尾院、明正院、后光明院、后西院、灵元院、东山院、中御门院、樱町院、桃园院、后樱町院、后桃园院
、光格天皇、仁孝天皇、孝明天皇
- 近现代:
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
1925年,日本政府下令将历代天皇作为追号的院号全部废止,以天皇号统一,就是把称号里的“院”去掉,改成“天皇”。
现在的日本天皇称号,不是全部都是谥号,虽然都是“某某天皇”,但其中包含了谥号与追号,只是都统一成了天皇号。我们熟悉的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以及未来的平成天皇,其实都是追号,不是谥号。
天皇追号与谥号的来源
- 百年千年后的后人追封
- 生前的尊称
- 宅邸、皇陵、寺院等建筑物
- 后+追号
- 镇魂
- 旧号新取
- 一世一元
有关历史
一开始,日本的天皇没有汉风谥号,如天武朝开始编纂的官撰史书《日本书纪》里的天皇称号是这样的,大日本彦耜友天皇(懿德天皇)、天渟中原瀛眞人天皇(天武天皇)。
757年,淳仁天皇即位,孝谦上皇下令当时最优秀的文人·淡海三船(天智天皇的玄孙,大友皇子的曾孙)给历代天皇上汉风谥号,淡海三船用了7年的时间,给初代·神武天皇到44代元明天皇(弘文天皇、文武天皇除外)上了汉风谥号。定汉风谥号真的是一个苦活,因为谥号是根据天皇的品德来定,要想办法用两个字来评价一个天皇,不像追号那么简单,找个天皇居住所、皇陵、寺院命名就行了。
为什么突然下令给历代天皇上汉风谥号,应该是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有关。那个时候的日本流行中国文化,淳仁朝的最高权力者是藤原仲麻吕,藤原仲麻吕是一个极端的中国文化粉,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甚至把朝廷官职改成中国风名称。757年淡海三船奉旨上谥号时,藤原仲麻吕还没有失势,刚即位的淳仁天皇给孝谦上皇、已故圣武上皇、光明子皇太后每人送了一个中国风的尊称,那年藤原仲麻吕也把自己名字改成了中国风名字“惠美押胜”。可见那个时候中国风在权力者之中很流行,所以汉风谥号就应运而生了。
平安初期,上汉风谥号的桓武天皇、仁明天皇、文德天皇、光孝天皇。桓武到仁明中间隔有平城、嵯峨、淳和,文德到光孝隔有清和、阳成,他们都没有上汉风谥号。桓武、仁明、文德、光孝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在位崩御或者退位后没多久就崩御了,而平城、嵯峨、淳和、清和、阳成均为退位后活了很长时间,因此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的汉风谥号应该是他们的继任者为表孝心而上的,这样的话,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桓武过后,隔了三代天皇才出现汉风谥号,以及仁明、文德过后又隔了两代天皇才又出现汉风谥号。
光孝天皇之后,汉风谥号就衰落了。自冷泉天皇后,天皇不再称天皇,而用“某某院”作为追号称呼,是因为律令制度的衰落与藤原摄关、院政以及武家时代的到来,天皇权威越来越小。几百年后,到了江户末期的光格天皇的御世,汉风谥号才再次复活了,也开始称呼天皇为“某某天皇”了,光格天皇、仁孝天皇、孝明天皇均是汉风谥号。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江户幕府因为长年的经济危机,幕藩体制被动摇,幕府权力渐渐衰退。
7.9 列扎诺夫 1764-1807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俄语:Николай Петрович Резанов,1764年-1807年),俄国贵族、政治家,曾创建俄美公司,并倡议俄国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建立殖民地。
列扎诺夫是俄国10位男爵之一,1804年成为首位俄国驻日本大使,1803年促成了俄国第一次环球航行,并指挥该次航行至堪察加半岛。他曾编写一部日语词典,亦著有其他其部作品,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内(列扎诺夫是该院院士)。但列扎诺夫去世后最值得纪念的则是他所创办的俄美公司,和与公司相关的种种政策。因为要不是他的英年早逝,这些政策可能将大大改变俄国和美国的命运。
7.9.1 戈洛夫宁 1776-1831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戈洛夫宁,俄国航海家、海军中将。 1776年4月19日生于古伦卡(今梁赞州斯塔罗日洛夫斯克境内)。
曾两次进行环球航行。第一次是在1807—1809年,作为太平洋科学考察队队长,乘单桅炮舰“狄爱娜号”,第二次是在1817—1819年,乘单桅炮舰“堪察加号”。 1811年绘制了由纳杰日德海峡到伊土鲁朴东岸的千岛群岛海图。在考察库纳施尔岛(国后岛)时,被日本人俘虏。1816、1819和1822年出版了关于他被俘后在日本逗留和环球航行情况的专著。他关于环球航行的记述于1949年以《文集》形式再版。1818年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821年任海军武备学校副校长。1823年起任舰队总军需官。此外还在造船局、兵役局、炮兵局工作过。曾领导建造二百余艘舰船。其中包括俄国首次制造的10艘轮船,1830年授海军中将衔,1831年7月11日在彼得堡病逝。
7.9.2 长崎
长崎(ながさきし),是日本九州岛西岸著名港市,长崎县首府。长崎市位于日本的西端,与我国上海相隔仅80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国与日本的桥梁。长崎市是日本锁国时代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英国、葡萄牙、荷兰都是通过它与日本有了密切的往来。长崎也是继广岛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被原子弹毁灭的城市。
7.10 江户时代行政区域
来源:b站史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