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
1 历史年表 (794年——1192年)
2 天皇世系图 (桓武天皇——后鸟羽天皇)
2.1 平氏
平氏(たいらうじ,又作:へいじ、へいし)是由日本天皇在平安时代赐姓的皇族之一,第一批改姓平氏由桓武天皇称为桓武平氏、仁明天皇系属称为仁明平氏、文德天皇系属称为文德平氏以及光孝天皇系属的光孝平氏,一般而言,平氏多指桓武天皇的平氏。
桓武平氏又分为很多支流。其中以葛原亲王流最为繁盛,其他还有万多亲王流、仲野亲王流以及贺阳亲王流。此后,葛原亲王的长子平高栋的后裔又称为高栋王流;三子平高望的后裔则称为高望王流。日本昌泰元年(898年),平高望将其子国香、良兼、良将派往各个领地,此后平氏在地方上的势力更加巩固。这一时期以关东武士集团为基础形成了“坂东平氏”,其中,平高望的侧室之子良文的子孙在关东地方分散成为三浦氏、土肥氏、秩父氏、千叶氏等武家,所以良文流也被称为“坂东八平氏”。平国香的孙子平维衡,为避乱迁往伊势地方,其后裔称为“伊势平氏”,属于坂东平氏的庶流。
平维衡之曾孙平正盛的直系后裔,被称为平家。平安时代末期,平正盛之孙平清盛将平氏政权带到了荣华的顶峰,但随即衰落。在源平战争中,平家被源家击败后覆亡。由于池禅尼在平治之乱后曾保住了赖朝的性命,因此赖朝同意保住其子平赖盛官位和庄园,成为在坛之浦之战后伊势平氏中唯一幸存的一支。《平家物语》一书描写的就是这一支平氏。平家也泛指伊势平氏。
2.1.1 桓武平氏谱系
2.1.2 平家系谱
2.2 源氏
源氏(日语:みなもとうじ Minamoto uji,又作:げんじ Genji)是日本一个著名的氏族,活跃于平安时代,最著名的分支为清和源氏。平安时代末期,与另外一支氏族平氏爆发了源平合战,最终胜利,而开启了幕府时代。河内源氏是平安时代清和源氏的一支,当时以河内国(今大阪府一部分)作为根据地。被武士称作“源氏”的一般指的就是河内源氏。此外,与伊势平氏被称作“平家”相对应,古时河内源氏也会被称作“源家”。
氏族是天皇臣籍降下的姓氏,通常是下赐给被降为臣籍的皇子皇女。第一代的源氏是嵯峨天皇的子孙,后来渐渐成为了日本全国各地驻留的武士。清和天皇的清和源氏更是成为了源氏系谱中最有名,源平合战讨伐平氏的将领源义经、源赖朝等非常活跃,源赖朝更成为了开创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其他的分支有村上源氏、仁明源氏、阳成源氏、宇多源氏、花山源氏、后白河源氏、后嵯峨源氏及正亲町源氏等。平安时代以后,很多源氏的人物开始成为守护大名而更改姓氏。
2.2.1 嵯峨源氏
2.2.2 清和源氏
清和源氏,是日本古代皇族赐姓贵族源氏的一支,因其祖先可追溯到清和天皇而得名。清和天皇的皇子有4人、孙子有12位王后被臣籍降下、赐姓源氏;其中第六皇子贞纯亲王之子、源经基的后嗣最为繁盛。然而亦有源经基是阳成天皇之孙、元平亲王之子的说法。
清和源氏以武士阶级的领导者广为人知。在平安时代,清和源氏出了许多著名的武将,而奠定了清和源氏在武家中的声望。其后的镰仓幕府创立者源赖朝、室町幕府的足利家,其来源也都可以上溯至清和源氏。由于名声显赫,后世出现许多自称是清和源氏后裔者。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也自称是清和源氏的一支。
系谱
- 源经基、源经生子孙
- 河内源氏(源家系谱)
3 大事记
3.1 总论
平安时代(日语:へいあんじだい;794年-1192年)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从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开始,到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
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长冈迁都到山城国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由于平安京在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也有许多国际上和日本国内的权威的历史学家把784年决定迁都的时间作为平安朝的正式开始时间)。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国都的名字。
3.2 迁都平安
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公元781年—公元806年在位)即位。为了推进改革,他在打倒僧道镜而取得统治实权的藤原种继(公元738年一公元785年)支持下,于公元784年迁都山背国(今京都府中南部)的长冈,离开了贵族和大寺院等守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奈良。守旧势力企图加以阻止,将倡议迁都者藤原种继杀害,但是大伴氏、佐伯氏、丹治比氏等阴谋分子旋即受到严惩,同年天皇下圣旨宣布迁都平安京,这一事件史称“平安京迁都”。延历13年(公元794年)都城又从长冈迁到山背国的葛野,称平安京(今京都),从迁都平安至公元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400年期间,史称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以后,京都仍是日本的都城,直至明治维新时。
3.2.1 桓武天皇 737-806 50
桓武天皇(かんむてんのう),生于737年(天平9年),卒于806年4月9日(延历25年3月17日),日本第50代天皇,在位年自781年4月30日(天应元年4月3日)至806年4月9日(延历25年3月17日)。
桓武天皇的名是山部,去世后的和风谥号是日本根子皇统弥照尊,汉风谥号是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厌恶平城京(今奈良)强大的佛教各寺的影响力,还有天武天皇流的皇统断绝,回到了天智天皇流的皇统等原因,784年(延历3年)因藤原种继建议,决定迁都于当时虽有经秦氏(自称是秦始皇后裔的日本著名渡来人一族)开拓,但仍然算是未开化的山城国。次年藤原种继被暗杀,废太子早良亲王,立安殿亲王为太子。最初在784年(延历3年),开始营建长冈京,却发生了天灾、近亲者发生不幸的恶灵作祟,在古代这些都是算作天皇无德的证据,桓武天皇怕被民众认为不具备天子的资格,仅仅在10年后的794年(延历13年),就由长冈京,再迁都到了符合五行、阴阳之说,与四神相应之地平安京(即京都,在明治维新迁都东京之前一直是日本的法定首都)。当时日本东北地区被虾夷族侵扰,桓武天皇任命坂上田村麻吕(自称是汉灵帝后裔的日本著名渡来人一族,号称是日本武神的传奇人物)为征夷大将军,以多贺城为据点,远征虾夷地,置镇守府于胆泽,在紫波筑城。今各国制造甲胄、武器,同时促进地方手工业发展。797年(延历16年)置勘解由使,整顿地方行政。801年(延历20年)派藤原葛野麻吕为遣唐使,804年(延历23年)出发,最澄、空海等同行。置敕旨田,开辟皇室财源。但是桓武天皇晩年,由于平安京的营造和东北地区的军事远征,使百姓劳苦,经藤原绪嗣(藤原百川的长子)建言,新都营造和军事远征都中断了。
3.2.2 平安京
平安京(へいあんきょう/たいらのみやこ)是日本的京都的古称,是日本在794年(延历13年)桓武天皇从旧都长冈京迁都後至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期间的首都,位于现在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区。
平安京寓意“和平与安定之都”,由桓武天皇效仿隋唐长安和洛阳建设。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朱雀路为轴,贯通南北,分为东西二京,中间为皇宫,正面是罗生门,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城内街道呈棋盘形,东西、南北纵横,布局整齐划一,明确划分皇宫、官府、居民区和商业区,神宫坐落于北方,街道都以直角交会。
京都位于日本本州岛中西部,坐落在京都盆地北部,东距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仅5公里,东、西、北三面有丹波山地、比良山地和贵船山地环绕,市区随京都盆地向南面大阪湾敞开为巨型口袋形状。
平安京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长约4.5公里,面积相当于中国唐代京师唐长安城的五分之一。面积23.4平方公里,人口160多万。
罗生门
罗城门或罗生门 ,本为日本京都罗城的城门。
罗生门原为日语,后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3.2.3 平城京
平城京(へいじょうきょう),是日本奈良时代的京城,地处今奈良市西郊。和铜三年(710年),元明天皇迁都于此。选择定都于此,是受到道教思想“藏风得水”的风水观念影响。直到784年桓武天皇迁都奈良市西边的长冈京,在这之间的70多年中,平城京是日本的国都,而这一时代也被称为奈良时代。
原城内的一些古建筑在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人物
1) 坂上田村麻吕 758-811
坂上田村麻吕 さかのうえ たむらまろ,出生于天平宝字2年 ,卒于弘仁2年阴历5月23日 ,是日本平安时代的武官。名字亦有田村麿的写法。他是传统日本文化中的武神。
坂上田村麻吕官位至正三位、大纳言兼右近卫大将兵部卿。勋二等。死后追赠从二位。因讨平东北陆奥虾夷的功勋,被封为第二任征夷大将军(但被认为是首任实质上的征夷大将军)。
2)大伴家持 718-785
大伴家持 おおともの やかもち,生于718年(养老二年)左右,卒于785年10月5日(延历四年八月廿八),是奈良时代的政治家、诗人。大伴家持是大纳言大伴旅人之子,官位是从三位中纳言,三十六歌仙之一。大伴家持出身于武门名族大伴氏,因仕途不遇,其诗作哀婉动人,流露出孤独心情。大伴家持是日本最早和歌集《万叶集》的主要编者,也是该歌集收录作品最多的诗人。死时因涉嫌参与暗杀桓武天皇的心腹藤原种继,其尸骨竟被处流刑。直至二十一年后,冤案才获昭雪。
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日本其实相当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时期(公元710~79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万叶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作品中有些属于民歌和民谣;具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所谓著名“歌人”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四百五十人。
令和和万叶集
令和是日本新年号,它出自《万叶集·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令和”是日本历史上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次使用日本古代典籍作为引用来源。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师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加以曙岭移云,松挂罗而倾盖;夕岫结雾,鸟封谷而迷林。庭舞新蝶,空归故雁。于是盖天坐地,促膝飞觞。忘言一室之里,开衿烟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宛,何以摅情?诗纪落梅之篇,古今夫何异矣!宜赋园梅,聊成短咏。
“令和”的出处虽然是日本古籍《万叶集》第五卷《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但这句诗也是化用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3.3 桓武朝
桓武天皇积极维护法制,刷新新地方政治。公元786年制定国郡司考绩条例16条,用以考核地方官吏政绩,打击贪官污吏。延历16年(公元797年)新设勘解由使,责成其严格监督新任国司与前任的交接事宜,起到整饰地方官纪的作用。另外任用有才能者为郡司,突破谱第禁区,还大力裁减编外国司郡司。
社会经济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桓武天皇鉴于班田收授制度在其实施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乃将班授时间从6年一班改为12年一班,他还实行贷稻(出举稻)制和改革良贱制度,将出举稻的利率从50%降至30%;公元789年承认良贱之间通婚为合法,所生子女为“良民”。良贱制度修改是从法律上彻底取消奴隶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此基础上,10世纪初醍醐天皇统治时期(公元898年—公元929年)终于有法律明定废除奴隶制。
在军制方面,由于公地公民制在瓦解,公民兵制已行不通,延历11年(公元792年)桓武天皇乃废除边境以外各地的征兵制,而代之以从郡司子弟和富裕者中招募的“健儿制”。[注3]桓武朝改革使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徭役负担相对地有所减轻,奴婢逐步得到解放,这应视为班田农民和奴隶长期以来进行各种形式斗争的另一成果。
桓武朝的改革使封建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天皇制集权国家的权威得以保持。自公元789年起桓武天皇三次用兵东北虾夷地区,第三次时任命坂上田村麻吕(公元758年—公元811年)为征夷大将军,延历21年(公元802年)田村麻吕率军4万往征,确保了北上川中游胆泽之地,在此筑胆泽城置镇守府;803年又在胆泽城以北筑志波城,从而巩固了这个地区的封建统治。桓武天皇也曾向日本海方面出兵开拓疆土,势力达到能代川流域。
3.4 嵯峨等朝
桓武朝以后诸代天皇也进行了改革。嵯峨天皇(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为加强天皇权力,提高工作效率,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整顿,设置“藏人”和“检非违使”。这两者都是令里没有规定的官职,故称“令外官”。藏人侍于天皇左右,掌管机密文件,传达天皇诏效,检非违使执掌京都军事、警察、审判事宜。这两个原属临时性的官职后来改为常设,置藏人所和检非违使厅,权限越来越大。随着不断改革,原有许多律令内容已经过时,条文需要不断修改,嵯峨天皇命制定“格式”,取年号名《弘仁格式》。“格”是经过修改的律文,“式”是为律文之应用所做的种种细目规定。淳和朝于天长10年(公元833年)修成养老令官撰注释书《令义解》10卷,统一和固定了令的解释,并具有令的同等效力。清和天皇政府于贞观11年(公元869年)制定《贞观格式》(格12卷,式20卷),还进一步改进了宫廷仪式。这样,桓武之后的几个天皇通过设置令外官和制定格、式,为重建和维持动摇了的律令制作了不懈的努力。
封建统治阶级虽然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但是作为早期封建国家掠夺农民的土地制度——班田制的崩溃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进入公元9世纪,班田制已难以推行,征课庸调已无意义。桓武改革之后,京畿地方从公元810年至公元827年的17年间甚至没有举行过班田,而从公元828年班田到下一次班田(公元881年)更整整经历了53年的岁月。
3.4.1 嵯峨天皇 786-842 52
嵯峨天皇(さがてんのう 786年9月7日-842年7月15日),日本第52代天皇(在位大同4年809年4月1日-弘仁14年823年4月16日)。讳神野。擅长书法、诗文,被列为平安时代三笔之一。
嵯峨天皇的名字是神野,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唐化”,从礼仪、服饰、殿堂建筑一直到生活方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嵯峨天皇不恋权位,反倒寄情琴棋书画,徜徉山水之间,是位无为而治的信奉者,他迷恋汉学,诗赋、书法、音律都有相当的造诣。
嵯峨天皇的书法还有“天下三笔(另两人是空海和橘逸势)”的美称。 嵯峨天皇的汉诗也作得好,如:“云气湿衣知岫近,泉声惊寝觉溪临;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饥猿到晓啼。”绝无豪言壮语,也没有忧国忧民,只有一副清闲、淡泊的口吻,丝毫没有东洋味。嵯峨天皇还在国内大力推行“唐化”,从礼仪、服饰、殿堂建筑一直到生活方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他还提倡佛教的传扬,在他当政时期,天台宗、真言宗得以发展、传播。
历史人物
1) 空海 774-835
空海(くうかい,774年-835年),俗名佐伯直,乳名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
曾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遍访名寺,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惠果大师为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传承了金刚界与胎藏界二部纯密,被惠果阿阇梨授为八代祖。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
由空海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2) 橘逸势 782-842
橘逸势(たちばな の はやなり,782年-842年),日本平安时代著名书法家,804年他和空海一起渡唐,向中国书法家学习。其书法与空海、嵯峨天皇合称“三笔”。橘逸势出身名门,其祖父为橘奈良麻吕,其父橘入居。橘逸势在家中排行第三。
3.5 叛乱事件
公元10世纪30年代几乎同时发生了两大叛乱事件——“平将门之乱”与“藤原纯友之乱”。前者发生在承平5年(公元935年),后者发生于天庆2年(公元939年),故史称“承平、天庆之乱”。
平将门属于桓武平氏一族,定居下总地方,公元935年同族发生内讧,朝廷进行干预。为此他纠集反抗国衙的关东武士驱走关东北部地方官,公元939年宣布关东八国独立,在下总猿岛筑起宫殿,自称新皇。惊慌的朝廷于公元940年派军征讨,但征讨军末到,叛乱已被平氏同族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平息,这两人都是地方武士。
藤原纯友是伊豫国(今四国爱援县)的“椽”(三等官),承平5年(公元935年)率千余只船发动叛乱,袭击淡路、赞歧两国国府,迈进九州大宰府。公元941年被源经基平息。
“承平、天庆之乱”说明,朝廷已无力镇压叛乱,必须借助地方武士的力量了。从这时起,地方武士的实力也开始得到中央的承认。此后,又发生了开始于房总而又迅速扩展到上总、武藏地方的“平忠常之乱”。朝廷在派出的将领表现无能之后,又改派了清和源氏一族的源赖信,迅速解决了问题,据说源赖信之名使平忠常丧胆,不战而降。从此,平氏势力在关东便被源氏取代。
二三十年之后,东北地方相继发生安倍、清源两氏的叛乱——“前九年之役”(公元1051年—公元1062年),实际是12年。与“后三年之役”(公元1085年—公元1087年)。由于朝廷先后起用了源赖信之子源赖义及其孙源义家,两次叛乱才得以平定。源氏势力从关东地方又扩展到东北地方。在这期间,源氏同关东武士“生死与共”、“团结如一”地进行了战斗,结下牢固的封建主从关系。源义家威名大振,越来越多的关东地方在乡领主、名主象从前对待藤原氏摄关家那样,向源氏寄进土地,请求保护,朝廷对此感到恐惧,以至发令禁止。原来仅仅由出身畿内地方的名主武士组成的源氏武士团,如今已经成长为以源义家那样“武士栋梁”为核心的,在广阔地区拥有势力的强大的武士团了。公卿贵族面对现实虽然不得不承认源氏的武力,但对源氏武士团首领仍以身份卑微而加以歧视,封闭其进入中央政界之门。源氏势力至源义家时达到顶点,此后便走向下坡。桓武平氏虽由于平忠常之乱而失掉关东地盘,但从在平定平将门之乱中获有战功的平贞盛之子平维衡时起,把根据地转移到近畿地方之一隅伊贺、伊势(均三重县)之地,被称为“伊势平氏”,而自维衡的曾孙平正盛、正盛之子忠盛时起,开始与院政政权结合,进入中央政界。
3.5.1 平将门之乱 935
日本自有历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公然反叛在京都的天皇朝廷自立皇号者惟独一人,那就是平安中期之后在关东掀起战火的平将门。
3.5.2 桓武平氏
平氏家族是日本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平氏家族起源于825年。当时由于财政上的困难,一些皇室的旁系被赐以姓氏(皇室没有姓氏),下放外地。平氏这个姓氏是赐给第五十代天皇桓武的孙子,葛原亲王之子高栋亲王的。因此高栋亲王的后代被称为桓武平氏。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间充满了权力的冲突与矛盾,最终诉诸武力解决。在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伊势平氏皆为胜方贡献良多,战功赫赫,尤其是平治之乱,平氏几乎剿灭了政敌源氏。源氏领袖之一的源义朝于逃亡途中遇害,三子源赖朝被流放到伊豆,其余苟存的几个儿子亦被强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确立。平氏领袖平清盛于1167年升任至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职皆为平氏出掌,朝外许多诸侯国亦落入平氏手中。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儿德子亦嫁给高仓天皇为中宫,并生下言仁亲王(即后来的安德天皇),此时平氏可谓权倾天下。
3.5.3 藤原纯友之乱 939
藤原纯友是大宰大贰藤原良范之子,任伊予椽。上任后,初与伊予守纪淑人共同接受讨伐南海、山阳两道海贼的命令,后与出没于濑户内海的海贼勾结,并成为其首领。936年(承平6年)纪淑人平定海贼,但纯友以伊予的日振岛为据点再度活动,拒不服从朝廷的召还命令。他们掠夺官府财物,进攻赞岐,赶走国司,袭击阿波,势力达到九州。940年(天庆3年)朝廷任命小野好古为追捕使,对纯友采用怀柔策略,但未成功。同年朝廷平定平将门之乱,任命藤原忠文为征西大将军出马镇压。纯友因部下藤原恒利叛变,被好古军迫击,逃往大宰府,后又逃归伊予,为警固使橘远保的军队捕杀。这是与平将门之乱在东、西国同时发生的叛乱,震动了古代国家的统治阶层,显露出地方武士的威力和社会矛盾。
3.5.4 平忠常之乱 1028-1031
平安时代中期东国发生的叛乱。平将门之乱后,桓武平氏一族在东国伸张势力。尤其,平忠常自祖父平良文以来定居东国,身兼上总介和武藏国押领使,以上总、下总一带为基地,扣押官物和调庸,拒不上缴。1028年(长元元年)6月起兵,杀安房守。朝廷任平直方等为追讨使,尚未出发,上总国府已为忠常军占领。
追讨军与忠常军战斗两年,毫无成果,次年末安房守藤原光业逃归京城。平直方被解职,改任甲斐守,源赖信为追讨使。忠常摄于赖信声威,不战而降,随赖信归京城,途中病死在美浓。乱后,东国成为清和源氏的强国基地。忠常的子孙中,千叶、上总两氏有所发展。
3.5.5 清和源氏
清和源氏せいわ げんじ,是日本古代皇族赐姓贵族源氏的一支,因其祖先可追溯到清和天皇而得名。清和源氏以武士阶级的领导者广为人知。在平安时代,清和源氏出了许多著名的武将,而奠定了清和源氏在武家中的声望。其后的镰仓幕府创立者源赖朝、室町幕府的足利氏、江户幕府的德川氏,其来源也都可以上溯至清和源氏。
“源”这个姓氏始于嵯峨天皇时期,生性风流的嵯峨天皇因膝下子女太多,国库无力供养,下诏书把四位皇子和四位皇女降为臣籍,赐姓“源”。后世的天皇共20多位曾赐姓过“源”这个姓氏,即有20余支源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和天皇的清和源氏。
清和源氏是以第56代清和天皇第六皇子贞纯亲王之子源经基为始祖。经基王之子源满仲帮助藤原北家确立了摄关政治,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地方上武士领袖的地位,又亲自将摄津国设为据点,成立武士团。随后,他的三个孩子——源赖光、源赖亲、源赖信将这个武士团扩大到了全日本各个地方,形成了很多的派系分支。
源平合战时讨伐平氏的将领源义经、源赖朝等非常活跃,源赖朝更成为了镰仓幕府的将军。平安时代以后,很多清和源氏的人物开始成为守护大名而取苗字。
大体上后来武家的贵族大部分都是清和源氏后人,所以这支源氏支族十分复杂。
3.5.6 前九年之役 1051-1062
前九年之役(ぜんくねんのえき),与“后三年之役”合称“奥州十二年合战”,又称“前九年合战”。平安时代后期以奥州(东北地方)为主要舞台的地区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安倍氏被消灭,清原氏东北独霸。
3.5.7 后三年之役 1083-1087
后三年之役 1083—1087年(永保3年—宽治元年)间,源义家讨伐奥羽豪族清原氏叛乱的战役。和前九年之役”合称“奥州十二年合战”。清原武则因前九年之役中有功,任镇守府将军,吞并安倍氏旧地,声势大振。到真衡一代时,与义弟藤原清衡、清原家衡等同族间发生纠纷,真衡病死后,家衡与清衡又发生争斗。
3.5.8 伊势平氏
伊势平氏(いせ へいし),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家氏族,其中平正盛流又称平家(平家/へいけ)。
8世纪末期,桓武天皇推行臣籍降下政策,大量皇族被赐姓,其中平氏是下赐给皇孙,源氏则是下赐给皇子。最早冠姓平氏的是葛原亲王之子平高栋和平高见,高栋的子孙为堂上平氏,而高见之子平高望的子孙则散落于下总国、常陆国和武藏国等关东地方,形成坂东平氏各流派。天庆3年(940年),平贞盛与藤原秀乡在平将门之乱联手击败同族的平将门,但是对于关东地方的武士和农民来说,平将门是他们的英雄,因此迁怒于讨伐其的贞盛,使他不得不离开关东,前往伊势。按《权记》记载,在长德4年(998年),坂东平氏的平维衡经历与平致赖在伊势国神郡的交战后扎根于伊势,在其孙平贞衡一代势力范围扩展至安浓、津、白子和桑名等地,是为伊势平氏的由来。
伊势平氏发迹于伊势国,最初由于平乱有功,受到白河上皇赏识,逐渐打下根基。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后,支持后白河上皇,并且与其联姻,诞下带有伊势平氏血统的皇子,又拉拢公家藤原氏,从而加强在朝廷的影响力。高仓天皇继位后,作为外戚的平家,势力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鹿谷阴谋被揭发后,后白河上皇的影响力大减。其后,平清盛发动政变,逼使松殿基房退任关白,由女婿近卫基通接任,并且中止后白河上皇的院政,随着外孙安德天皇继位,清盛成为实际上的最高权力者。
以仁王举兵后,各地的源氏相继举兵反抗平家,最初双方虽然各有胜负,可是随着清盛和高仓上皇死去,加上爆发天灾,平家的形势渐趋不利,在俱利伽罗峠之战等战事接连败于源义仲后撤离京都。其后,平家到处流窜,先后逃至九州、四国和中国地方,并且不断遭到源氏军追击,及后在一之谷之战中大败于源义经,平忠度和平教盛等众多平家一门战死后,最终在坛之浦之战中被消灭。
3.5.9 历史人物
1) 平将门 ?-940
平将门 たいら の まさかど(?—940年3月25日),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关东豪族、武将。桓武天皇的五代孙,镇守府将军平良持之子。又名相马小次郎。早年投于朝廷权臣藤原忠平门下。约在930年返回自己的领地下总国猿岛郡,经营私田,积聚武装。935年前后,因婚事叔侄结怨,发生冲突,杀死伯父平国香,击败叔父平良兼。939年起兵对抗朝廷,势力波及常陆、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国,并以下总国为根据地,自称“新皇”,以石井乡为王城,设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订玉玺,震动京都朝廷。940年被平国香之子平贞盛讨伐,中箭身亡,史称“平将门之乱”。
日本自有历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公然反叛在京都的天皇朝廷自立皇号者惟独一人,那就是平安中期之后在关东掀起战火的平将门。同时也是古日本四大怨灵之二。
2) 菅原道真 845-903
菅原道真すがわら の みちざね(公元845年——公元903年)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公卿,学者。日本古代四大怨灵之一。生于世代学者之家,参议菅原是善第三子。长于汉诗、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幼名阿呼(后改名为吉祥丸),也称菅公、菅丞相。
877年任贰部少辅,并为文章博士。深得宇多天皇、醍醐天皇的信任和重用,891年任藏人头(天皇身边掌管文书、宫廷仪式、传诏敕等事)。894年被任命为遣唐使,但根据唐朝国内形势和渡海艰险,提出停派遣唐使的建议,故未成行。895年任中纳言,后兼任民部卿。899年任右大臣职。901年因左大臣藤原时平谗言于天皇,被贬为大宰权帅,调往僻远之地。不久死于贬所。903年追赠正一位太政大臣。
菅原死后因后来发生的清凉殿落雷事件,被尊为“雷神”、“文化神”。著有《类聚国史》、《菅原之草》、《新撰万叶集》和《日本三代实录》等。
3) 藤原纯友 ?-941
藤原纯友原本是伊予国(现爱媛县)的地方总兵官,后成为濑户内海的海贼首领。941年,被警固使橘达保歼灭。
4) 源赖义
源赖义,平安时代著名武将、河内源氏第二代镇守府将军源赖信之子。八幡太郎义家、贺茂次郎义纲、新罗三郎义光之父。赠正三位。
日本东北偏远地区的陆奥国和出羽国中,都拘押着大量囚徒,部分是在各场远征中俘获的虾夷人,部分是朝廷流放过去的罪犯,安倍家族因为世代管理陆奥国的囚徒,势力逐渐扩张,同族遍布陆奥六郡,几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永承六年〔1051年〕,朝廷任命源赖信之子源赖义为陆奥守,令其整顿东北局势,源赖义一到陆奥,安倍氏当主〔一族总领〕安倍赖时摄于其父子两代的威名,立刻表示愿意服从指挥。
5) 源义家 1039-1106
源义家(1039年-1106年8月4日),日本的平安时代后期的著名武将,河内源氏嫡流出身,通称“八幡太郎”或“八幡太郎义家”。
源义家在前九年之役、后三年之役中成功镇压了安倍氏、清原氏等虾夷败战豪族的反乱,之后在关东乱事中亦大显神威,被白河法皇誉为“天下第一武勇之士”。
源义家致力于士族地位的确保,成为武士的领袖,其言行处事也树立了武士道的典范。但后来由于白河法皇怀疑源义家对奥州(陆奥国)怀有野心,加以院政派当权,刻意削弱关摄公卿派及源义家的武力,因而势力日衰。官至正四位下加允升殿,大正年间追赠正三位。
源氏一族乃至所有关东武士的弓马之术、作战方法、行军阵列等等,全是源义家所最先规范化并传于后世的。
3.6 平氏执政
除了皇室同摄关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与天皇之间以及藤原氏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又总是和新兴的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发展,终于导致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平治元年(公元1159年)的“平治之乱”两次大混战。
在“保元之乱”中,依靠源为义,源为朝父子及平忠正等人兵力的崇德上皇,左大臣藤原赖长一派,被借助于源为义之子源义朝和平忠正外甥平清盛兵力的后白河天皇,藤原赖长之兄关白藤原忠通一派击败。这使贵族们认识到,不只地方之乱,就是中央皇族、贵族之间的对立,不依靠武士力量也是不能解决的。此后平清盛受到后白河院重用,扶摇直上,这又加剧了平清盛与源义朝之间的矛盾。在3年后的“平治之乱”中,平清盛终于击败了他的对手,源义朝在逃亡中被杀,其子年方13岁的源赖朝幸免于难,被流放到伊豆(静冈县)。
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掌权铺平了道路。公元1167年平清盛取得太政大臣之职,官邸设在京都的六波罗地方,在那里发号施令,所以他的政权史称六波罗政权。平氏政权是从大官僚贵族封建主统治的天皇制早期封建国家向以中小封建主为社会基础的军事封建主集团统治的中期封建国家过渡的政权形式。
平清盛从贵族、寺社那里夺取庄园,把以畿内,西国为中心的500多所庄园和达全国半数以上的知行国弄到自己手里,任命自己的家臣为领国的国司,任命顺从平氏的武士担任一部分贵族庄园的“地头”,令其管理。另外,和采取闭关政策的贵族政权不同,平氏政权采取与中国南宋政权通好的政策,积极推进日中贸易。为便于南宋大型船只驶入濑户内海,曾动工开凿音户海峡,还在摄津的福原筑港,使它成为对中国贸易的重要港口。嘉应2年(公元1170年),平清盛在福原别庄劝后白河法皇接见当时在日的南宋商人。南宋商人回国后立即将平清盛的行动向明州刺史报告,于是中国在承安2年(公元1172年)赐给日本朝廷碟状和礼品,应求扩大贸易规模。所以说平清盛对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平氏政权的革新作为极其有限,平清盛所追求的也主要是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及其一族的利益。他没有改变原有的国家机构,只是巧妙地利用天皇、法皇、贵族间的对立而发展自己势力。他没有制定出对于捍卫新兴武士封建主利益有着决定意义的政策。向贵族庄园派置“地头”,虽然可说是后来镰仓幕府“地头制”的先驱,但这种地头权限很小,是不能违背贵族庄园主的意志的。平清盛的保守政策使地方武士团很快丧失了对他的信赖,在经济上遭到损失并在政治上受到打击的后白河院、摄关家以及南都(奈良)北岭(京都)的比睿山、兴福寺、延历寺等大寺院,自然也越来越增加了对平清盛的反感,终于在治承元年(公元1177年)发生了受法皇指示的一伙贵族密谋打倒平氏的事件。事件平息后,平清盛加强了恐怖统治,但反平氏政权的势力却日益增大。
3.6.1 院政时代 1086-1192
院政,指日本政权由摄关转移到幕府的过渡时期的政治体制。院政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继摄关政治之后的一个时代。 白河天皇为对抗摄关,退位为太上天皇。居住在院(白河院)。依靠中下层武士,招募军队,建立朝廷百官,频频颁布院宣,成为政务的仲裁者,最后出家为太上法皇,仍掌握大权。以后天皇多遵循此例。
藤原赖通“摄政”三代天皇,把持朝纲五十二年之久。然而,他的女儿藤原嫄子虽然嫁为朱雀天皇(930-946年在位)的妃子,却终身没有生下可以继承皇位的皇子。另一方面,一百七十多年来藤原氏摄关家的腐朽统治已经在社会上积蓄了普遍的不满,仕途无门、长期受压的中小庄园主们更是满腔愤懑,渴望变革。
1) 摄关政治 858-1086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政治体制。具体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天皇幼时,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称摄政。天皇年长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助天皇总揽政事。类似于我国汉代的外戚干政。后被院政取代。
公元858年,藤原良坊最早称摄政;876年,清和天皇委托藤原基经“摄行政事”。辅佐9岁的阳成天皇。公元887年,宇多天皇即位时在诏书中封藤原基经担任“关白”,统率百官,总揽朝政,令百官无论“万机巨细”,必须先报告藤原基经,然后由藤原基经转奏天皇,这边是日本设立“摄政”,“关白”制度的开始。
其后,它成为平安时代由藤原氏控制的一种政治制度。规定摄政是在天皇年幼或女皇执政时代替其治理政务的最高官员,“关白”成了天皇委任的辅佐天皇总揽朝政的大臣,叫做“摄政关白政治”,简称“摄关政治”。
在平安时代中后期的100多年间,藤原氏族长一直充当摄政和关白,把持国政大权,方法是利用职权使自己的女儿登上天皇后妃的宝座,在从天皇的岳父或外祖父地位出发,在天皇小时担任摄政,天皇长大即位后改任关白。这样,藤原氏贵族通过“摄政关白政治”把天皇变成了他们的儿皇帝,从而便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藤原氏外戚贵族的摄政关白政治后来曾一度中断,公元930年藤原忠平又将其恢复起来。到11世纪时,在藤原道长及其儿子藤原赖通的把持下,“摄政关白政治”达到最兴盛阶段,到三条天皇于1068年即位后,藤原氏权利集团开始走下坡路。1086年院政时代开始时,“摄政关白政治”便宣告结束了。
在平安时代后期,失去国政大权的天皇和贵族为夺回封建专制君主大权,就由退位天皇白河上皇出面,于1086年推行院政政治,起用平清盛为首的武士集团,抑制藤原氏为首的摄政关白势力。
在1086—1192年的105年时间里,堀河、鸟羽、崇德、后白河上皇坚持推行院政,平氏和藤原氏两大集团展开激烈的夺权斗争。1167年平清盛终于在后白河天皇支持下当上了太政大臣,取代藤原氏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2) 法皇/太上法皇
日本天皇逊位后称太上天皇,简称上皇,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而出家(在日本或称“入道”)为僧的上皇则称太上法皇,简称法皇。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佛教十分兴盛,多位天皇心仪佛法,故退位后出家为僧。日本院政时代最后一个握有实际政治权利的法皇是后白河天皇。
第一位出家的日本太上天皇是平安时代的圣武上皇,但当时并没有称他为“法皇”。有记载的第一位被称为“法皇”的出家上皇是宇多上皇,但他被称为“宇多法皇”后不久就停止使用“太上天皇”的尊号。虽然法皇在本质上就是上皇,但在法律程序上,被称为“法皇”者未必就享有上皇的尊号,而享有上皇尊号者也可以被称为“法皇”,如被尊为“后高仓院太上天皇”的守贞亲王,他也被称为法皇。所以,相对于具有尊号意义的“太上天皇”,“太上法皇”只是一种通称,不需要经过册封。
在院政时代,上皇和法皇都是院厅的开设者和领导者,可以称他们为“院”,他们的地位高于在任的天皇,且掌握实际大权,被称为“治天之君”。相对于上皇的全称“某院太上天皇”,法皇的全称是“某院太上法皇”。(“某”是上皇或法皇所在院厅的名字,即院号,也被作为谥号。)如后鸟羽法皇的全称是“后鸟羽院太上法皇”,不过当称某法皇为“某院”时,“太上法皇”四字常常省略。明治维新后废除了院号,一般只称“某太上法皇”,简称“某法皇”。
大多数法皇不问政事,只潜心研究修行佛学和佛法,再加上后来摄关和幕府先后掌权,院政形同虚设。但也有部分法皇利用院政之便试图掌控国家实际权力,与摄关和幕府相抗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源平合战中的后白河法皇,他周旋于源氏和平家之间,翻云覆雨,更挑拨源赖朝与源义经兄弟,力图从中渔利,恢复日本皇室的权力,结果失败,被后来开创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源赖朝评价为“日本国第一大天狗”。
法皇一般都曾担任过天皇,只有守贞亲王一人例外,他是后堀河天皇的亲生父亲,未做过天皇,儿子即位后尊他为太上天皇,而此时他已经出家为僧,所以也被称为“法皇”。还有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在死后获皇室所赠“太上法皇”称号,但被其家人拒绝,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法皇。
日本至今为止最后一位法皇是江户时代的灵元法皇。
3.6.2 保元之乱 1156
保元之乱(ほうげんのらん)是平安时代末期由于皇位继承问题和摄关家内讧,于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7月在平安京爆发的政变。政变导致了后白河天皇方与崇德上皇方的武力冲突,最终崇德上皇一方战败。由于这次公家内斗的解决不得不借助武士的力量,武士的存在感由此增加。保元之乱成为了之后延续约700年的武家政权建立的契机之一。
3.6.3 平治之乱 1159
平治之乱是指1159年,在保元之乱中,为后白河天皇立了大功的源氏家族首领源义朝,因为不满自己的封位比平氏家族首领平清盛低,乘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参拜神社之机,联合藤原信赖拘禁上皇和天皇,甚至杀死了天皇的亲信。在外的平清盛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击败源义朝,诛杀藤原信赖,源义朝在逃至尾张时被手下杀死。源氏一族只余下义朝的儿子源赖朝流放伊豆,以及少数几名幼子寄放佛寺。经此一事,平氏彻底专揽了朝政。因为此变发生于后白河天皇平治元年,故史称平治之乱。
3.6.4 平家物语
《平家物语》(へいけものがたり)是传为日本信浓前司行长(作者は不明)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3世纪初。
该作品主要讲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
全书贯穿了新兴的武士精神,武士、僧兵取代贵族的地位,而成为英姿勃发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开创了新的与王朝文学迥然不同的传统,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该书与《源氏物语》并列为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一文一武,一个象征“菊花”,一个象征“刀剑”。
该书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品,代表了镰仓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据统计,后世取材于此的“能乐”“近世小说”“净琉璃”等,不下数百种。
日本现代作家吉川英治,取材于《平家物语》,前后用了八年的时间,写出了共二十四册的《新平家物语》。
3.6.5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中下层贵族、宫女、侍女及平民百姓。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思想。
紫式部 973-?
紫式部(约973年—?),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本姓藤原,字不详,式部是她在宫廷服务期间的称呼,因其兄曾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多以父兄之官衔为名,故称为藤式部。后来她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又称作紫式部。一般认为其名不可考,亦有人认为其本名为藤原香子或藤原则子。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作品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文字典雅,情节曲折,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对往后日本文学之影响极大。另著《紫式部日记》,成书于公元1010年秋。
她出身于贵族文人世家,幼时从父学习汉学,通晓音律和佛典。父兄都擅长汉诗、和歌。1004年4月,紫式部丧夫寡居,同年秋开始创作《源氏物语》。36岁那年冬天,紫式部受召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
3.6.4 历史人物
1) 源为义 1096-1156
源为义,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武将,河内源氏首领,通称六条判官、陆奥四郎。源义亲之子、源义家之孙,在养父源义忠被暗杀后继任栋梁。为义在朝在野均毫无背景,源氏势力也跌至低谷,后来跟随摄关家参与保元之乱,战败后被朝廷下令由儿子源义朝亲手处死。多年之后统一日本的幕府大将军源赖朝是他的嫡孙。
2) 源为朝 1139-1170
源为朝,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武将,通称「镇西八郎」。河内源氏栋梁源为义的第八子,也就是源义朝的弟弟、源赖朝的叔父。身高七尺(约210cm),豺目猿臂,膂力过人,且左手比右手还要长四寸,因此适合弯弓射箭。好用强弓、射速也快、是当时最著名的弓箭高手。
在日本历史上属于“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关于其生平,除了记载其在保元之乱中活跃的军记物语《保元物语》、侧面提及其勇武的镰仓时代前期官方史书《吾妻镜》之外,还有琉球王国的正史《中山世鉴》《おもろそうし》《椿说弓张月》等记述了他是琉球王国的始皇帝舜天之父。
3) 源义朝 1123-1160
源义朝,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武将,东国武士集团首领。父亲是河内源氏首领源为义,母亲是白河法皇近臣藤原忠清的女儿。源氏名将,统领关东群豪,在保元之乱中为朝廷立下大功,后因发起平治之乱而以叛臣身份留名史册。是杰出的政治家源赖朝和著名军事家源义经的父亲。
4) 后白河天皇 1127-1192 77
后白河天皇(後白河天皇/ごしらかわてんのう;1127年10月18日-1192年4月26日,大治二年九月十一日-建久三年三月十三日),日本第77代天皇(1155年8月23日-1158年9月5日,永寿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保元三年八月十一日在位,3年18天)。名雅仁(日语:雅仁/まさひと)。鸟羽天皇宗仁第四子。崇德上皇显仁的同母弟,近卫天皇体仁的异母兄,母为藤原公实之女待贤门院藤原璋子。
1155年(久寿二年)在父皇扶持下即位,由此酿成“保元之乱”。乱后实行专权,推行诸项新政,制定《新例七条》,整顿庄园。重用藤原通宪。1158年(保元三年)让位于二条天皇,开院政。此后历二条、六条、高仓、后鸟羽五朝,皆由其视政。其间,经过“平治之乱”、平氏兴盛、源平争斗和镰仓幕府建立,为维护朝廷的存续,施展种种权术。1169年(嘉应元年)出家,为法皇。著有《梁尘秘抄》。
后白河法皇是日本院政时代最后一个握有实际政治权利的法皇,治世长达三十七年,日本古典名著《平家物语》就是讲述他当法皇时期的故事,他以名声、官位为诱饵,不断挑动淳朴的武士自相残杀,他稳坐中心以渔利,源为朝、木曾义仲、源义经和平氏一族都是这样被他毁掉的。源赖朝背后骂他是“日本第一号大天狗”。他死后,日本就进入幕府时期。
5) 平清盛 1118-1181
平 清盛(たいら の きよもり;1118年2月10日-1181年3月20日),刑部卿平忠盛之子(一说其为白河法皇贞仁的私生子,并无实据),平安时代末期权臣,日本历史上首个军事独裁者,也是武家政权的鼻祖。通称平大相国、清盛入道。
平清盛出身伊势平氏,大治四年(1129年),平清盛任左兵卫佐,其后历任中务大辅、肥后、安艺守。仁平三年(1153年),其父平忠盛死后称为平氏首领。保元元年(1156年)平定“保元之乱”,任播磨守。平治元年(1159年),平清盛集结所有的兵力击败源氏,平定了“平治之乱”。仁安二年(1167年)出任太政大臣,建立了平氏政权。从此,成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物。翌年因病出家,法号净海,但仍总揽朝局。其后平氏又与皇室结成了裙带关系。此后,平氏家族垄断了朝廷的所有高级职务。治承元年(1177)的“鹿谷事件”后,平家与后白河法皇关系恶化,治承三年(1179年)罢免藤原氏等公卿,幽禁后白河法皇。次年安德天皇登位,平清盛以外祖父身份总揽朝政。不久源氏相继起兵,将职务交于平宗盛而隐退。养和元年(1181年)3月20日病死,享年64岁。
平清盛作为日本首位掌握政权的武士,不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积极开展对宋贸易,积聚起了大量财富,并获得了外戚的显耀地位,开了武家政权的先河。
平氏一族的繁荣很显然大部分建筑在平清盛个人非凡的才能及强悍个性之上,相对地,稳固的治国体制却从未能建立起来。着意于此的平清盛晚年因而致力于确立体制,然而,在未尽全功之前他就已经病死,他的计划也随之人亡政息。而平清盛恰于反抗行动接续发生之时死去也是平家灭亡的原因,因为平氏一族除了他本人外,几乎毫无优秀的人材能够接班。换句话说平清盛一死,盛极一时的平家即敲响了丧钟。
然而不论平氏最后的命运如何,一手打造日本史上空前的武士家族政权,并且能够与狡变多端的朝廷及宗教势力正面交锋,甚而将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上,甚至亦不忘致力于国外贸易的平清盛,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有史以来的大政治家之一。
由于在《平家物语》一书中被描写成个性残暴无情之人,所以自古以来平清盛一直摆脱不了暴君的形象。与之相反,平清盛将日本与中国宋朝的贸易关系视为财政之基础并加以推展;在公共事务方面,他曾为了海上贸易修筑人工岛经岛,并且在贵族政治走向末路的时代中开创了新的道路,凡此皆应给予正面的评价。
6) 平重盛 1138-1179
平重盛(1138年—1179年9月2日),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公卿。权臣平清盛的嫡长子,母亲是高阶基章之女,同母弟为平基盛,嫡子是平维盛。最终的官位到正二位内大臣。因为住在六波罗小松第,所以又被称为小松公、小松内府殿、小松内大臣。在《平家物语》中被描写成温厚柔和、冷静沉着的理想化人物,是文武双全的人才,被清盛及一门赋予厚望。
保元、平治之乱时跟随父亲立功,此后一直升迁到左近卫大将、正二位内大臣之职。他虽然是平清盛嫡长子,但母亲的地位没有清盛的继室二位尼(平时子)高,因此与异母弟平宗盛不同的是,重盛并没有有势力的外戚庇护他。重盛的正室是后白河法皇宠臣藤原成亲的妹妹经子,因较为亲近后白河法皇。平重盛在父亲平清盛与后白河法皇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扮演着调停人的角色。1177年鹿谷阴谋事件发生,平重盛曾上谏父亲清盛勿软禁后白河法皇。但清盛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而且,鹿谷阴谋事件的主谋正是重盛的舅子藤原成亲,在这次事件后,重盛在平家一门中受到了孤立。
1179年5月25日因病出家,同年7月29日病殁,先清盛而死,享年42岁,死因是“不食之病”,平重盛死后两年其父清盛病亡,四年后平家在坛之浦之战中战败灭亡。
长子:平维盛(1158——1184) 母:官女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平维盛的母亲为“官女”,其生平及家世不明。因此其地位应该并不是很高。但根据《大日本史》记载,维盛相貌俊美,因此颇受人喜爱。
1180年(治承4年)9月5日,源赖朝在关东举兵反对平家。平清盛派遣维盛维追讨大将军,平忠度、平知度为副大将,藤原忠清为侍大将,前往征讨源氏。平维盛同侍大将藤原忠清不和,因此直到当月的月底才发兵。在富士川之战中,平家的武将将水鸟的羽音误以为是源赖朝来袭而逃走。维盛率部逃回京都,清盛大为光火,欲将他流放到鬼界之岛去,但在平家成员的求情下赦免了他。
1181年在尾张国墨俣川与平重衡、忠度共同击破源行家的军队,升为从二位右中将、藏人头,人称小松中将。1183年(寿永2年)率军10万(一说4万)前往征讨北陆道的木曾义仲,在俱利伽罗峠之战中被木曾义仲击败,平家方面伤亡惨重。此后平家决定抛弃京都前往西国。平维盛随行前往,但将自己的妻儿新大纳言局和平六代留在了京都。维盛的此举,引起了平宗盛和平知盛的怀疑,认为其怀有二心。
1184年(寿永3年)一之谷之战发生后,平维盛因思念家人,秘密乘船离开了屋岛,在纪伊登陆,欲与妻儿相会;但由于道路阻塞,辗转来到了高野山,在高野山的粉川寺出家,法名净圆。此后在熊野附近海域跳海自杀,相传其自杀的地点为那智瀑布的山成岛。
次子:平资盛(1158/61——1185) 母:藤原亲盛之女
平资盛(保元3年(1158年)或応保元年(1161年)-寿永4年3月24日(1185年4月25日)),是日本平安时代的武将。是平清盛的孙子,平重盛的次子,母藤原亲盛之女。极官从三位右近卫中将,《平家物语》中称新三位中将。在平家势力达到全盛的时期,年轻气盛的平资盛曾与摄政松殿基房发生冲突,这被《平家物语》的作者当作平家的恶行之一。1185年平家于坛之浦之战被源氏军打败后,与异母弟平有盛、堂兄弟平行盛携手跳海。
三子:平清经(1163——1183) 母:藤原经子
平清经(たいらのきよつね)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出身伊势平氏,是平清盛的孙子、小松内大臣平重盛的第三子,母亲是正室藤原经子。据《平家物语》,他在平家被迫退出京都前往九州后,因遭到父亲的旧属绪方惟义的追杀,对平家的未来失去了希望,于柳之浦投海自尽,享年20岁。
在九州,平家遭到了绪方惟义等九州势力的驱逐,不得已在海上漂泊。据《平家物语》,绪方惟义原本是重盛的下属。遭到原先的下属追击,飘零于大海上的清经自觉前途无望,说出了“源氏已占领了都城,又叫维义从九州给撵了出来,我们全家就如落网之鱼,根本无处可逃,看来日子不长了。”这样的话。随后,他乘小舟至海上,在月夜下吹奏了几首笛曲,又吟诵了几首和歌、念了几段佛经后,纵身跳入大海。享年20岁。后来,被捕回京的建礼门院平德子(清经的姑母)曾对后白河法皇说起清经的死是平家沉痛败亡的开始。
四子:平有盛(1164——1185) 母:藤原经子
五子:平师盛(?——1164) 母:藤原经子
六子:平忠房(?——1186) 母:藤原经子
七子:平宗实(1168——?) 母:不详 为藤原经宗犹子
7) 崇德天皇 1119-1164 75
崇德天皇(すとくてんのう、1119年7月7日〈元永2年5月28日〉- 1164年9月14日〈长宽2年8月26日〉),日本第75代天皇(在位: 1123年2月25日〈保安4年1月28日〉- 1142年1月5日〈永治元年12月7日〉)。讳显仁(あきひと)。
鸟羽天皇宗仁长子。母亲为藤原公实之女、鸟羽天皇中宫藤原璋子(待贤门院)。后白河天皇雅仁为其同母弟。
让位于近卫天皇后称“新院”;保元之乱后,其被流放至赞岐国,称“赞岐院”。安元2年(1176年)八月三日,朝廷下诏追谥赞岐院为崇德天皇。
保元之乱之后,崇德上皇被朝廷视为罪人。这在后白河天皇一方高调宣布胜利的宣命中也有所体现。在崇德上皇的死讯传到京都之后,后白河上皇不给他举行国葬和国丧,“太上皇无服丧之仪”(《百炼抄》);将葬仪事务交由赞岐国司处理,“付国司行彼葬礼,自公家无其沙汰”(《皇代记》)。据当地传说,在等待京都派来的使者传达葬仪指示之前的20多天里,崇德上皇的遗体被浸泡在八十苏场的冷泉中,完全没有腐烂。
此后,崇德上皇的遗体被运至白峰的稚儿岳火化,遗骨葬于白峰陵。
8) 源义经 1159-1189
源义经(1159年—1189年6月15日),日本传奇英雄,平安时代末期的名将。出身于河内源氏的武士,家系乃清和源氏其中一支,河内源氏的栋梁源赖信的后代。为源义朝的第九子,幼名牛若(うしわかまる)。
源义经之父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为平清盛所败后,源义经在七岁时被送到京都鞍马寺学习,改名遮那王。之后投奔奥州,受到奥州藤原氏当主藤原秀衡的庇护。承治四年(1180年),源义经与同父异母的兄长源赖朝一齐举兵讨伐平家,在著名的战役源平合战中战功彪炳,威名显赫。但也因功高震主为源赖朝所猜忌,最终兄弟反目成仇。源赖朝得到后白河法皇的院宣后,在全国发布通缉命令追捕源义经。源义经在走投无路之下再度投靠藤原秀衡,藤原秀衡死后,其子藤原泰衡开始排挤义经。文治五年(1189年),源赖朝亲自率兵讨伐平泉。迫于源赖朝之压力,藤原泰衡把枪口转向了源义经。源义经最后在衣川馆自尽。
源义经为日本人所爱戴的传统英雄之一,而且由于其生涯富有传奇与悲剧的色彩,在许多故事、戏剧中都有关于他的描述,在许多神社中也奉祀著源义经。
9) 源赖朝 1147-1199
源 赖朝(みなもと の よりとも;1147年5月9日-1199年2月9日),出生于尾张国热田(现爱知县名古屋市),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的武将、政治家。镰仓幕府首任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他是平安时代末期河内源氏的源义朝的第三子,名将源义经的异母兄。其母为藤原季范之女由良御前。幼名“鬼武者”。
1147年,源赖朝出生在河内源氏的家族。1159年,其父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战败被杀,源赖朝被流放于伊豆国; 1180年,后白河法皇的第三子高仓宫以仁王向日本各地的源氏族人发出讨伐平家的令旨,源赖朝与岳父北条时政举兵打败平氏军,占据关东地区,以镰仓为根据地,积聚力量。后来攻灭堂弟木曾义仲的势力,1185年灭平氏。 随后放逐并诛杀了有战功的源义经,强化了对诸国守护和地头的支配。1189年发动奥州合战,攻灭了割据陆奥国地区的奥州藤原氏势力,统一全国。
1192年,源赖朝正式出任征夷大将军。此后在朝廷之下建立武家政权。1198年十月,在参加相模川桥落成典礼的返回途中从马背上摔下,次年病逝。源赖朝所建立的武家政权被历史学家称为镰仓幕府。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长达680年的幕府时代的开始,直到明治天皇在1868年颁布王政复古之后才宣告终结。
10) 木曾义仲 1154-1184
木曾义仲(1154年-1184年3月4日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著名的武将,通称源木曾左马头义仲,出身名门河内源氏,为源义贤次子,是源赖朝及源义经的堂兄弟。
木曾义仲在源平合战中大败当权的平氏一门,威震四方,人称“旭将军(或朝日将军)”,一度有君临天下之势。但由于年轻气盛性格粗暴,之后众叛亲离,迅速败亡。他短暂的30年的人生中充满了传奇性,崛起与灭亡的过程犹如一场壮丽的悲剧,是日本传统的悲剧英雄之一。
寿永3年(1184年)1月6日,镰仓军(源赖朝)越过墨俣进入美浓的消息传入义仲耳中,义仲大为惊恐。15日自封为征东大将军。在与平家达成和议之后,试图奉法皇出兵北国;但源范赖、源义经率镰仓军迫近京都,义仲不得不固守京都防备。由于幽禁法皇等一系列暴行,很少人支持义仲,因此在宇治川和濑田之战中惨败。义仲自己则于20日在近江国的粟津(今滋贺县大津市)阵亡,享年31岁。
3.7 平氏灭亡
治承4年(公元1180年),当时在中央的源赖政首先举兵,并以后白河法皇之子以仁王的名义号令各国源氏起事。源氏栋梁源赖朝举兵于流放地伊豆,堂弟源义仲(木曾义仲)举兵于信浓源赖朝在相模的石桥山败于平氏军队,逃往安房,但旋即于同年10月率关东大小武士团在富士川之战中大败平氏军队。畿内及其他各国的武士也都乘机纷纷起来为夺取公领和庄园而战斗。
治承5年(公元1181年)2月,平清盛在四面楚歌声中病死。内乱扩展至九州和四国,几乎遍及全国。寿永2年(公元1183年)7月,源义仲进逼京都,平宗盛携年仅6岁的安德天皇仓惶出走西国,后鸟羽天皇在京都即位,于是出现东西两天皇。同年7月28日,源义仲进入京都,后白河天皇挑动源义仲和源赖朝两虎相争,正在致力于巩固自己根据地镰仓的源赖朝,于寿永3年(公元1184年)1月派其弟源赖范和源义经率军西上,灭义仲于粟津,2月败平宗盛于播磨的一谷。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2月再败平氏于赞歧的屋岛,最后,3月于长门坛浦海域全歼平氏军队,日本的平安时代至此结束。
平安时代之前的时代是奈良时代。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特的国风文化。天应元年(781年),桓武天皇即位。自此开始推行新政,一扫佛教政治的流弊,将律令政治推向了前台,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天皇迁都平安京,奠定了后来1100年间作为日本首都的基础,日本史上一般都很重视这次迁都,以此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前代的奈良时代相呼应,把自此开始到镰仓武家政权成立以前的400年称为平安时代。
这段期间被日本人视为一个文化上之高点。其最明显的事迹是日本首都搬迁至平安京(京都)。
藤原氏以外戚身分干政,从801年起计至1068年后三条天皇登基,长达两百余年,名义上日本是天皇集权,但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藤原北家所操控,是为摄关政治。可以说是日本政治史上的倒退。摄关家族控制了朝廷要职,律令制度形同虚设。这样使天皇大权旁落更间接造成了后来武家政治与幕府专权的情况。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建立了幕府。
自1068年后三条天皇登基起,至1156年崇德天皇时保元之乱为止,日本天皇才宣告掌握回实权。此后大权却又旁落在平清盛手中。直至源平合战中平氏一家被源氏家族打败,又再被源赖朝掌握实权。自此进入了镰仓时代。
3.7.1 源平合战 1180-1185
源平合战史称“治承·寿永之乱”,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1180年至1185年的6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家族集团一系列争夺权力的战争的总称。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间充满了权力的冲突与矛盾,最终诉诸武力解决。在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伊势平氏皆为胜方贡献良多,战功赫赫,尤其是平治之乱,平氏几乎剿灭了政敌源氏。
1) 名称说明
“源平合战”是一般的俗称,但并不足以正确描述事实,甚至有所误导。虽然“源平合战”的两大阵营领袖为源氏和平氏,但并不一定所有的源氏就支持源氏,平氏就支持平氏。事实上,同族间的战争屡见不鲜。也有父方是源氏,母方是平氏,因而左右为难,不得不衡量利害得失,以致一族分崩离析,彼此交战的悲剧。类似的故事在数百年后的战国时代亦多有所闻。
- 支持源氏的平家
北条时政、熊谷直实、畠山重忠、梶原景时、三浦义澄、千叶常胤、上总広常等。
- 支持平家的源氏
新田义重、志田义広、佐竹秀义、源季贞等。
2) 背景
平氏崛起
源氏领袖之一的源义朝于逃亡途中遇害,三子源赖朝被流放到伊豆,其余苟存的几个儿子亦被强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确立。平氏领袖平清盛于1167年升任至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职皆为平氏出掌,朝外许多诸侯国亦落入平氏手中。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儿平德子亦嫁给高仓天皇为中宫,并生下言仁亲王(即后来的安德天皇),此时平氏可谓权倾天下。
鹿谷阴谋 1177
平氏在势力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日渐骄奢跋扈,统治也越来越腐败残暴。旧势力的公卿贵族或因既得利益受损、或因轻视平氏武夫出身却大权在握,旧势力的反扑逐渐蕴酿,最终在1177年于鹿谷(鹿ヶ谷)密谋诛杀平氏(日史称为“鹿ヶ谷の阴谋”),但随即事迹败露,反为平氏所害。由于谋议者中有许多是后白河法皇的近臣亲信,据信为后白河法皇在幕后授意,因此平清盛一度欲幽禁法皇,平清盛长子平重盛力谏而作罢,但平氏与法皇间的关系已急速恶化。
3) 合战始末
以仁王令旨讨平
1179年,平重盛病故,后白河法皇收回平重盛领地越前国,引起平清盛不满。平清盛惟恐大祸不远,决定先发制人,乃将后白河法皇软禁在鸟羽殿。1180年逼宫高仓天皇并拥立自己年仅2岁的外孙言仁亲王继位,是为安德天皇,平家完全掌握朝政。
素有大志的后白河天皇三子以仁王于1180年4月与摄津源氏的源赖政合谋,假称“最胜亲王”名号,密使在熊野隐居的源行家(源义朝之弟)向全国源氏传送征讨平氏的令旨。然而此事已为监视源行家的僧人湛増所获,平氏发兵征伐,以仁王与源赖政出奔至园城寺,并向延历寺和兴福寺求援。延历寺拒绝,以仁王等只好逃往奈良兴福寺。途中到达平等院时,遭到平清盛四子平知盛追击,双方人马于宇治川交战后,源赖政战死。以仁王继续逃往光明山,最后于鸟居前中箭落马身亡。
关东兴兵
讨平令旨陆陆续续到达在各地蛰伏的源氏,其中一人即为河内源氏的源赖朝。在伊豆蛰居的源赖朝与北条时政合谋,开始秘密纠结伊豆、相模、武藏的源氏势力,于8月17日袭杀平氏在伊豆的监管山木兼隆。之后源赖朝转往相模,于石桥山遭遇大庭景亲等平氏追讨大军的夹击,惨败而 逃。石桥山之战初尝大败的源赖朝辗转逃往安房,途中在海上与三浦半岛豪族坂东平氏的三浦义澄等会合。抵达安房后,源赖朝除了得到官吏阶级(在庁官人)的支持外,上总的千叶常胤、武藏的足立远元、畠山重忠等平氏或藤原氏地方豪族,由于当时武士身份的领地不甚稳定,为了更进一步巩固武士阶级的权力与利益也陆续加入,源赖朝的势力迅速壮大。10月6日,源赖朝入驻过去也是河内源氏祖先经略之地的镰仓。此时,源赖朝已实质控有关东南部。在关东的另一方面,甲斐源氏的源信义(又称武田信义)亦在收到令旨后兴兵讨平。
关东乱起不久,平氏即派遣平维盛、平忠度、平知盛等前往征讨。平氏东征军兵发东海道,10月18日于骏河富士川和源赖朝、武田信义联军对峙。然而关东联军以逸待劳已久,平氏东征军则兵疲马困,武田军趁机发动夜袭,平氏军未战先败、望风而逃。平氏军退去后,源赖朝等决定以经营关东为优先,未加追击,退回镰仓。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川之战得胜后,源赖朝在黄濑川阵地与前来驰援的九弟源义经于失散多年后再次相会,此后的作战主要由源义经负责执行,源赖朝则在后方运筹。
在关东经略上,对内,为了有效统御庞大的武士集团,源赖朝创立了侍所,命和田义盛和梶原景时负责掌控。对外,源赖朝则积极收服、铲除关东地区同为源氏的志田义広、新田义重、佐竹氏与藤姓藤原氏的足利忠纲等反抗势力,并巩固己方武士集团的权益。
源氏蜂起
除了关东之外,各地接获令旨的源氏势力也一一兴兵响应。例如土佐的源希义、河内石川的源义基与源义兼父子、美浓的土岐氏、近江的佐佐木氏、山本义経、熊野的湛増、伊予的河野氏、肥后的菊池氏等,此外,在若狭、越前、加贺也有官吏集团起事。
1180年9月,信浓的源义仲(又称木曾义仲,源赖朝的堂弟)誓师,迅速席卷信浓、越后。之后曾一度进兵至上野,但由于和源赖朝家族间有杀父之雠的嫌隙,所以不选择与源赖朝会合,而是向北转进,并拥立以仁王之子北陆宫,平定北陆,俨然是和源赖朝竞争的一股强大势力。
平清盛病故
在近畿方面,以寺庙、神社为中心的反平势力也如火焰般蔓延,平家强力镇压。1180年12月,平重衡烧毁东大寺、兴福寺,更刺激了寺社的反抗。1181年1月,纪伊的熊野三山势力起事,在伊势、志摩等地和平家交战。
1181年闰2月,正在规划新体制及镇压作战的平清盛身染热病,于九条河原口的平盛国宅邸逝世,平氏骤失龙首。4月平重衡率领大军东征,于墨俣川大败源行家,史称墨俣川之战。之后平氏军一度追击到三河,之后因源氏援军抵达,攻势才因而中断。
木曾义仲上洛
1183年4月,平维盛、平通盛受命征剿木曾义仲势力。平氏军陆续击破越前、加贺等地,同年5月于加贺、越中国界的倶利伽罗峠与木曾军对峙,但为木曾军所破。
倶利伽罗峠之战后木曾军举北陆宫旗号,向京都推进。源行家、源行纲(又称多田行纲)、源义定(又称安田义定)等多路进击,突破平氏的京都防卫线。7月,平宗盛等挟安德天皇及三神器弃都西逃,木曾军进入京都。虽然一开始木曾军受到后白河法皇乃至贵族、庶民的热烈欢迎,但由于先前养和大饥馑的影响,军粮不足的木曾军却开始大肆掠夺,人心遂望源赖朝能进京平乱。
9月,木曾军继续追击平氏,兵发山阳道。闰10月,木曾军于备中水岛为平重衡所败,史称水岛之战。之后木曾军连吃败战,退回京都。
源赖朝奉旨勤王
后白河法皇为制衡木曾义仲,屡次催促源赖朝进京勤王。但源赖朝反而趁势要求法皇下旨将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等地的国衙领和荘园返还给各地国司或本所。法皇迫不得已,于寿永二年(1183年)10月宣旨,除了北陆道之外,几乎悉数同意源赖朝的要求。至此,源赖朝不只是实质控有关东,也有了法理上的正统性。
源赖朝派遣源范赖、源义经领兵上京,11月初抵达近江。而在这段期间,锐气大挫的木曾义仲不但和法皇濒临决裂,复加以昔日盟友的离弃,逐渐陷入孤立。11月19日,木曾义仲发动政变,法住寺合战后软禁法皇,并解除摄政近卫基通与数位法皇近臣的职务,令藤原师家接任摄政。之后法皇与木曾义仲达成协议,12月法皇下旨命木曾义仲率军讨伐源赖朝。1184年1月,木曾义仲受封为征夷大将军,统揽军政大权。1月20日,源范赖与源义经各于京都近郊的濑田和宇治与木曾军展开会战,木曾军仅400余骑,很快地就被击溃。木曾义仲企图逃往北陆,但于近江粟津遭到截杀。
平氏灭亡
在木曾义仲与源赖朝冲突期间,平家势力趁机反扑,1184年1月时,势力已返回至摄津福原一带。法皇命源范赖与源义经征讨平家,兵发福原。源范赖与源义经兵分两路,奇袭平家军,平家大败,众多大将战死,残部取海路而逃。此役让平家遭受重创,种下日后败亡的远因。
一之谷之战后,平氏盘踞赞岐屋岛。由于源氏军没有水军,因此未能追击。半年后,8月,源范赖为绕到平氏背后,取径山阳道,但为平氏识破,源范赖大军遭平行盛截断,关门海峡亦为平知盛封锁,陷入兵粮不继的困境。1185年,源范赖渡逃九州,在战情不利的情况下,源赖朝令源义经发兵征讨平氏。2月,源义经渡海,由阿波胜浦上岸,在巧妙获得当地武士势力的支持后,攻陷平氏屋岛本阵。
屋岛之战后,双方陷入胶著的对峙状态。不久,平氏得到源范赖率军驰援的情报,主动向长门退兵,结果造成濑户内海拱手让与源氏,河野通信等水军势力及中国、四国的武士集团一一向源氏输诚。3月24日,双方在关门海峡的坛之浦(坛ノ浦)进行海战,约于清晨6时许,由平氏军主动展开攻击。虽然一开始平氏军占了上风,但中午过后战情即开始逆转。眼见大势底定,平氏大将陆续投海自尽。最后,平氏血脉的安德天皇被平时子抱着跳海,坛之浦之战结束,平氏覆亡。
3.7.2 坛之浦合战 1185.4.25
坛之浦之战(坛ノ浦の戦い)为日本平安时代末期1185年4月25日(元历2年/寿永4年3月24日)于日本长门国坛之浦(位于今山口县下关市)发生的一场战役,为源平合战的最后一战。
屋岛之战失利后,自屋岛撤退的平氏大部在领袖平宗盛的率领下退到了长门的彦岛据守,而源氏一方的源范赖和源义经亦在对岸布阵对峙。双方均已有海战的觉悟,开始集合战船,平氏500艘,源氏800艘(《吾妻镜》版本)。
双方部署
- 源家一侧
源氏总大将:源义经
船数:800艘(《吾妻镜》版本)或3000艘(《平家物语》版本)
参战武将:源范赖、梶原景时、熊野别当湛増、河野通信等
- 平家一侧
平氏总大将:平宗盛
船数:500艘(《吾妻镜》版本)或1000艘(《平氏物语》版本)
参战武将:平知盛、平经盛、平教盛、平教经、平资盛、平有盛、平盛国、平行盛、平时忠、平清宗、藤原景清(平景清)等
战斗经过
1185年3月24日清晨6时许,在关门海峡的坛之浦(坛ノ浦)双方开始决战,由平氏军队主动展开攻击。由于平氏擅于海战,且当时潮流对平氏有利,平氏战船在海域中机动灵活,因此一开始即占上风。相反地,逆流进军的源氏舰艇如陷泥沼,成为平氏箭阵的活靶。此时源义经心生妙计,下令集中狙杀平氏军的水手及舵手,据说此战术违背了当时不成文的战争规则(由于此条规则,平氏起初并未对此做准备)。失去机动能力的平氏舰队反而比对手更加动弹不得,正午过后,潮流改变,源义经率军顺势接近登船,与平家军展开白刃战,战况也随之逆转。
激战过后,眼见大势已去,平资盛、平有盛、平经盛、平教盛、平行盛等大将陆续投海身亡。平氏领袖平宗盛及子平清宗、妹平德子虽然企图跳海自尽,但为源义经所救。而年仅8岁的平氏血脉安德天皇(平德子所生)则由祖母二位尼(即平清盛之妻,平时子)夹带日本的国器之一“草薙剑(天丛云剑)”挟抱跳海身亡。(其他两件国器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被源氏士兵捞起,而草薙剑则下落不明。因此从此以后,作为日本“三神器”之一的草薙剑,实际上一直是仿制品)
值得一提的是,传说射死源义经爱将佐藤继(纪)信的平教经为了追杀源义经,曾逼得源义经连跳8船(即著名的“八艘飞び”),可是义经武艺高超,最后正面击败教经。英勇的平教经最后是挟着两个源军勇士跳海,壮绝而亡。另外,平氏猛将平知盛为免不能绝命,遂着重甲,负锚碇,投水而死。日暮时分,坛之浦之战结束,平氏大部灭亡,此后源义经率领大军平定了日本西方。(在合战中投水被救起的平家领袖平宗盛最终被斩首,平盛国被俘后绝食而死,平时忠被流放能登国,而之前未随平宗盛后撤的清盛之弟平赖盛一支,则作为残留下来的平氏血脉继续延续)
历史人物
1) 平重衡 1157-1185
平重衡(たいら の しげひら),是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公卿和歌人。他是平清盛的第五子,为清盛的继室二位尼(平时子)所生。妻子是藤原邦刚的养女·辅子。位阶原为从三位,后升正三位,因此被称为三位中将。根据《玉叶》记载,平重衡擅长和歌,文采出众,武艺高强,勇力过人。而且相貌堂堂,因此被比作“牡丹”。同时,平重衡在源平合战中也是平家的重要将领。
治承4年(1180年)12月、遵从父亲平清盛的命令,讨伐在南都(今奈良)的反对平家的据点东大寺和兴福寺。由于进入了夜战,重衡军点起火,因而烧掉了两座寺廊。因此激起了世间的非难,并加深了民众对平家的不满。治承5年(1181年)3月打败尾张国墨俣川的源氏军,因此功被提为从三位。寿永二年(1183年)平家出奔之后,参与备中国的水岛合战(与足利义清及海野幸广交战),以及室山合战,均击败敌人。是活跃在衰亡的平家势力中的中心武将之一。但在次年(1184年)的一之谷之战中被源义经率领的源氏军所败,并遭俘虏。被要求作为人质向屋岛残存的平氏方面索取三神器。因自身的气质受到源赖朝的厚待,但因南都被烧毁寺庙的僧众的强烈要求,次年(1185年)被送往南都,于木津川遭处刑。
2) 平德子 1155-1214
平德子(1155年-1214年1月25日)是平清盛的次女,高仓天皇的中宫,母亲是平时子。她是安德天皇的生母。后来被称为建礼门院,一般也多称她为建礼门院德子。
1171年进入高仓天皇的后宫,1178年生下安德天皇。1181年高仓天皇退位后,院号宣下,从此被称为建礼门院。1183年,因源氏攻击平氏一门而离开京城,逃往西国。1185年,坛浦之战时,与安德天皇一同跳海自杀,但是没有死成,被源氏一族捉到。战后被当做俘虏送回京城,之后出家,号“直如觉”。
之后她进入大原寂光院,渡过残生,可谓是平氏一族灭亡悲剧中的女主角。
3) 高仓天皇 1161-1181 80
高仓天皇,日本第80代天皇(1168年3月30日-1180年3月18日)。名宪仁。后白河天皇雅仁第七子,二条天皇守仁异母弟。母建春门院平滋子,为权臣平清盛之妻二位尼平时子之妹。
宪仁亲王出生时,其异母兄二条天皇守仁为夺回手中权利与父皇后白河上皇雅仁正打得不可开交。宪仁亲王出生后,二条天皇发觉其父有意立宪仁亲王为皇储,一怒之下将父亲的近臣平时忠等人罢官,废黜了后白河上皇的院政。二条天皇死后,独子六条天皇被迫禅让给叔父宪仁亲王,政事由其父后白河上皇操纵。高仓天皇在位时,武士首领平清盛逐渐攫取大权,平清盛的长子平重盛,长媳经子成为高仓天皇的乳父、乳母。高仓天皇成年之后又迎娶了平清盛之女平德子为妻。1178年,高仓天皇的长子言仁亲王诞生,平氏一族权倾朝野,旋即又将高仓天皇的父亲后白河法皇逮捕幽禁于鸟羽别殿。高仓天皇本人则完全沦为平氏的傀儡君主。1180年,高仓天皇禅让于长子言仁亲王。不久后在平安京六波罗的池殿郁郁而终,年仅21岁。
4) 安德天皇 1178-1185 81
安德天皇(1178-1185)(在位1180-1185),后白河天皇雅仁之孙、高仓天皇宪仁的长子。权臣平清盛的外孙,其母为平清盛的女儿建礼门院平德子。他是日本第81代天皇。
安德天皇即位后,平清盛将其祖父后白河法皇拘禁,其父高仓上皇在不久后郁郁而终。日本各地爆发反对平氏专政的战争。平清盛只得将后白河法皇(后白河天皇1169年(嘉应元年)出家,为法皇)请出来重开院政,之后平清盛在平盛国的家中去世。源赖朝的大将木曾义仲率军将平氏轰出京都,安德天皇被挟持一同出逃。后白河法皇遂下诏讨伐平氏。最终在坛之浦之战中,安德天皇的外祖母二位尼平时子带着两大神器八尺琼勾玉和天丛云剑与安德天皇一同坠海而死。安德天皇驾崩时仅仅八岁。
5) 平时子 1126-1185
平时子(1126年-1185年4月25日)是平安时代末期的女性,平清盛的正妻。她是下级贵族平时信之女,平时忠、平滋子之姊,与清盛之间生下平宗盛、平知盛、平重衡、平德子等子女。
承安元年(1171年),叙从二位,被称为二位尼,在清盛过世后成为平氏一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坛浦之战时,平氏一族与源氏军战争,最后在战败之时,她抱著外孙安德天皇,告诉他“海底下也有帝都”,投海自杀身亡。
6) 巴御前 1154-?
日本源平时代时期的女将,木曾义仲的妾室,在源平时代著名的美女中,除了广为人知的源义经爱妾静御前外,还有另一位据说美貌绝不逊于她,而犹以马上英姿称绝于世的奇女子——巴御前。 提起巴御前,就不得不先简单介绍一下她的丈夫,源平时代赫赫有名的英雄——木曾义仲。
巴御前是在军记物语《平家物语》和《源平盛衰记》中登场的女性人物。在当时的第一手史料,由镰仓幕府编撰的《吾妻镜》,以及当时流传下来的公卿日记中也出现了这个人物。
7) 静御前 1168-1189
静御前,是日本三大美女之一,矶禅师之女,源义经之爱妾,擅长跳舞。
不仅以悲剧式的武将源义经的爱妾和美貌的舞女而留名于日本历史书上,而且她还是自古以来为日本人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有着大和抚子之称的女性。“静”是她的名字,“御前”是日本古代对贵族妇女的称呼。
她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是平家灭亡到向镰仓幕府过渡的短短数年里。那个时候,在都城里有一群叫“白拍子”的舞女,“白拍子”就是穿上平安王朝时期年轻贵族的白色礼服,戴上金色的立乌帽跳舞。舞女们甩动白色的袖子,一面唱“今样歌”,一面翩翩起舞,十分优雅而飒爽,博得人们的喜欢。她们最初好像是神殿里献舞的巫女,但是这些美丽的女扮男装的舞女们可能迎合了时尚,逐渐被邀请到贵族或武士家去舞蹈。平家时代有名的“白拍子”有被平清盛所钟爱的祗王,祗女,佛御前等。
静御前回京都后,日夜想念逃亡奥州平泉的义经。有一天她和侍女琴往来到下总田下边见村(今茨城县总和町下边见)的思想桥,听说爱人义经于文治五年(1189)4月在衣川的邸宅战败自杀,死前先杀害正妻乡御前,再杀长女龟鹤御前。静御前万分悲伤,在桥上徘徊哭泣。不久为悼念义经的亡灵,在当地的高柳寺削发为尼,为丈夫义经和被杀害的孩子念经祷告,过着凄凉的生活。同年9月15日病死,时年20岁。侍女琴往将她葬于高柳寺。
8) 平敦盛 1169-1184
平敦盛(たいら の あつもり);是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士,平经盛(平忠盛三子,平清盛的弟弟)的末子。位阶是从五位下,无官职名,以无官大夫为名。
平敦盛是平清盛的侄子,平安后期的武将,姿容端丽,以擅吹横笛出名,传说其笛声可以吸引敌将的心。在一之谷战役中战死,年仅十六。《平家物语》中讲述了讨伐平敦盛的熊谷直实看到和儿子同年的敦盛死状之哀,感悟世事梦幻无常,在战后出家的事情。在幸若舞中有以此为题的名篇《敦盛》,描写熊谷直实回到一之谷凭吊平敦盛,遇到了平敦盛的鬼魂。敦盛之魂为感谢熊谷直实做了敦盛舞,并在舞后升天。但因织田信长对其的推崇与喜爱,却被作为织田信长的辞世歌而广泛流传,其中一句“人间五十年”比原名“敦盛”更为人所熟知。
杀死敌将以后,熊谷直实忍不住潸然泪下。虽然冲战杀场数十年,斩将擘旗,杀人无数,可是杀死如此年幼,而又英俊风雅的敌人,却还是平生第一次,不禁一股悲怆油然泛上心头。少年俊彦,顷刻化作离魂,果然人事无常,宛如幻梦,生老病死,痛苦实多。于是直实拔出敦盛腰间的“小枝”,吹奏一曲,黯然而去。就此一声不响,离开战场,落发出家去也,法号莲生。
后世日本人根据《平家物语》所记载的场面,创作了名叫《敦盛》的能剧、幸若舞和谣曲,以及歌舞伎《一谷嫩军记》等作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名叫《敦盛》的幸若舞。这个幸若舞颇为织田信长所喜好,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合战时,曾经吟诵该曲中的一节:“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这也是所有有关平敦盛的文学作品中最为出名的一句。平敦盛与熊谷直实决战的场面也成了歌舞伎作品,名为《一谷嫩军记》。平敦盛的首级葬在高野山奥之院的须磨寺(首冢),尸身则葬在须磨浦公园(胴冢)。
1 | 思えば此の世は 常の住処にあらず |
9) 那须与一 1169-1232
那须与一(なすの よいち)是日本镰仓前期的武士,一般认为是出生于下野国。俗称与一,本名是宗隆。是那须资隆的十一男。妻子是新田义重的女儿。在神田城诞生,几位兄长都精于射箭。十岁时移居高馆、福原城。曾经和稻积城的宗资学习过箭术。他是日本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源义经的忠实部下。
他于1184年的源平合战屋岛之战时因神乎其技的弓术而名留后世。据说当时平氏将一把扇子放在船头,挑衅源义经的军队,认为没有人可以射得到,结果被那须与一只用一箭即射中。
之后他被封与信浓、丹波等分布在五国的庄园,与一的兄弟中有多人原先仕奉平氏,但与一不但赦免他们并将封邑分给兄弟。在下野国的那须氏一直传承至日本战国时代。一般认为他逝于1232年,享年63岁
公元1184年(元历元年),未来的日本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武家政治创始人源赖朝展开了对平氏的最后作战。公元1185年(元历二年),源赖朝命令弟弟源义经冒雨从摄津的渡部津(今大阪市)渡海,袭击平氏盘踞的屋岛。
4 文化
4.1 假名
在假名没有发明以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后,日本将汉字作为国家官方文字,并通过汉字引进中国文化。由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种能够表达本国言语的文字,假名就是随着历史演进而产生的日本自己的文字。
所谓假名就是将汉字的一部分省略或极简草体化而创造出来的表音文字。采用正楷汉字偏旁的叫做【片假名】,汉字偏旁草体化的叫做平假名。当初日本把汉字称作真名即实在的文字的意思,把省略化真名或草体化的简略文字称作假名,这种假名弃掉汉字的意义,只取其音。当初片假名用于佛经的注音,后来发展成片假名与汉字混合的形式。平假名在平安时代很流行,特别是宫中女子非常喜欢使用平假名,男子和政府仍使用汉字。日本的假名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日本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当然有它的借鉴和背景,据说日本的假名表“五十音图”是以印度的悉县(梵语韵母)学和中国舶来的音韵学为背景产生的。
平安后期,日本出现了完全用假名写的诗歌,虽然大部分文人依然使用纯汉字创作作品。但政府文件和学术著作采用汉字中间夹着极少量假名的混合书写法。这种混合书写法一直使用到19世纪。如今假名已经规范化,片假名一般使用于外来语,公文书一律用片假名平假名。
4.2 文学
平安前期,汉文学仍很盛行,和歌衰落,日本文学史上称为“国风黑暗时代”。但这时日本文学开始逐渐摆脱汉文学的影响。至平安后期,由于古代国家经济崩溃和庄园制的产生,日本人将中国文化进行了本土化。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文学开始登场了。
醍醐天皇(公元898年—公元929年在位)与平安前期的历代天皇不同,很少教编汉诗集,下令大力编纂和歌集。延喜5年9公元905年纪贯之(一公元945年)编了《古今和歌集》20卷,其后《后撰和歌集》也编成。这些31字的短歌是由中国的乐府诗通过日本诗人将其本土化而创作出来的,受到一般人的轻视。贵族只把它看作余兴,不能列入文学。但到六歌仙时代(公元858年—公元888年)出现了六位歌仙(藤原业平、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师、文屋康秀、僧正遍昭),和歌逐渐与汉诗有了差异。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是和诗的保护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在原业平的《伊势物语》(短篇故事集,125篇)。其后又出现了《竹取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神话故事集)、《大和物语》(恋爱故事集,170多篇)、《字津保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长篇故事)。同时还出现了日记文学,如纪贯之在承平4年(公元934年)从土佐到京都途中写的《土佐日记》;10世纪藤原道纲之母写的,以她的结婚为主要内容的《蜻蛉日记》;平安末期女诗人和泉式部写的《和泉式部日记》;11世纪紫式部夫人写的《紫式部日记》;11儿世纪菅原孝标之女写的,幻想阿弥陀佛接她到净土极乐世界去的《更级日记》等。
11世纪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学上出现了服务于宫廷的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是《源氏物语》。此书由紫式部(公元978年—公元1014年)所写,成于11世纪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恋爱生活和命运为题材,出色地描写了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与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
11世纪末出现了两部以历史为题材的贵族小说《荣华物语》和《大镜》,作品通过对以藤原道长为首的摄关家发家史的记述,表露出没落贵族的怀古情绪。与此同时,描写武士、名主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今昔物语》问世,它是一部有关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的故事集,文字使用当时的民间语言。诗集方面,出现了小野半守编的《凌云集》,藤原冬嗣编的《文华秀丽集》,良半安世编的《经国集》。
《源氏物语》是一本描写平安时代当代人物“光源氏”的长篇小说,对于平安时代贵族的男女情事、服装器物、日常生活等等有深刻的描述。
4.2.1 和歌 わか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这是日本诗相对汉诗而言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
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用汉字的意,有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为和歌。
4.2.2 纪贯之 872-945
纪贯之(き の つらゆき),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随笔作家与和歌圣手,代表作《土佐日记》、《古今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纪贯之等编著的古代诗集,简称《古今集》,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成书于公元905年(延喜五年),编选者共六人。
《古今和歌集》仿《万叶集》旧例,亦编为二十卷。初拟名为《续万叶集》,后经天皇更名为《古今和歌集》。全集共收录一千余首奈良以来直到平安初期的和歌,其中,无名氏创作的和歌占十分之四左右。由于自《万叶集》后,长歌的传统日趋衰颓,故《古今和歌集》中的长歌仅占五首,另旋头歌四首,其余均为短歌。
4.2.3 在原业平 825-880
在原业平,阿保亲王之五子,曾任右马头,左近中将,后迁相模,美浓守,世称在中将,其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传说与3733个女子相交,居“六歌仙”(在原业平、小野小町、僧正遍昭、大伴黑主、文屋康秀、喜撰法师)之首,也为三十六歌仙之一,所咏恋歌为多。作于平安时代,以诗歌为中心的歌物语《伊势物语》是以在原业平所作歌稿为中心而编成的,主人公即是虚化现实生活中的在原业平。
据传业平与二条后有私。二条后原居五条后宫之西,因人言啧啧而迁居他所。业平于一年后正月间来此,在面对西殿的寝殿地板上独卧至月斜时分,并咏“月非旧时月,万物皆迁化,不变唯我身。”
伊势物语
《伊势物语》为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
‘伊势物语’(いせものがたり)是平安时代初期成立的歌物语。也称作‘在五物语’(在五が物语)、‘在五中将物语’、‘在五中将日记’(在五中将の日记)。
全125段构成,以数行程度(长的数十行、短的2~3行)的假名文和歌组成的章段描写主人公从元服到死去的生涯。因为章段的开头表现,自古以来主人公被称作“昔男”,物语中收录许多歌人在原业平的和歌,所以主人公有业平的影子。
各话的内容以男女恋爱为中心,包括亲子爱、主仆爱、友情、社交生活等,主角以外,登场人物中匿名的“女”或“人”相当多,所以不单是业平的故事,还有普通的人际关系之诸相描写。
4.2.4 竹取物语
《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竹林公主》,是创作于十世纪初的日本最古老的物语文学作品,同时也是日本第一部以假名书写的文学作品,作者不详。全书共十回,故事结构由“辉夜姬诞生”、“求婚难题”、“升天归月”三部分构成。
《竹取物语》开创了“物语”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是“传奇物语”流派的代表作品。《竹取物语》同时也第一次实现了日本语言与文字的统一,对于其后的古代散文文学作品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3 音乐
日本把从朝鲜、渤海、唐朝、印度传来的外国音乐总称“雅乐”,其管理机构叫做“雅乐寮”。雅乐传到日本后深受日本上层社会的欢迎,用于寺院的法会和贵族的宴会。当初雅乐和日本固有音乐同时并存。至平安前期,日本音乐采取了折衷形式,即在起源于日本的仪式上用日本固有音乐,起源于外国的仪式上用雅乐。当时贵族喜欢采集古乐,还成立了“大歌所”,专门传授日本音乐。过去雅乐察全是外国人,这时日本乐官乐人占大多数了。
嵯峨、仁明、三位天皇皆谙音律,热衷于日本音乐。一条天皇亲自规定了神乐和催马乐的谱子,嵯峨和仁明天皇在统一房乐、高丽乐的基础上复兴,改编了16种乐舞,还创造了几种音乐形式:①神乐(用于祭枢)、②东游(东国民谣)、③风俗歌(即兴耿谣)、④朗咏(朗诵中国名诗,以音乐伴奏)、⑤今样歌(在宴会上演唱,着重歌词表情)、⑧和赞(由诵读汉译经文的声明演变而成的一种道歌),醍醐天皇初期产生了用管弦乐演奏的“御游”,这种音乐形式的产生表示日本音乐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和表现贵族华丽的生活,而独立音乐成为一种娱乐了。御游之后,又产生了独乐和田乐,最后民间音乐逐渐代替古代音乐,成为日本音乐的主流。
4.3.1 今样
平安中、末期的歌谣。意为当代新歌。原为和赞的一节,后独立作为佛教教规歌。与神乐歌结合,成为四句神歌。进而世俗化,成为今样。为宫廷贵族所爱诵。后白河法皇撰《梁尘秘抄》中,尚存歌词265首。镰仓时代后衰落。明治后的一些歌曲吸收了今样的曲词。
平安时代中期,原在宫廷人之间流行的催马乐、朗咏等歌曲逐渐衰落,出现了一种名叫“今样”曲子,平安末期大为流行。所谓今样,就是“当世风”的意思,其产生与声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将和赞缩短之后形成的法文歌,形式为七五言四句。最初源于平民之间,将发生的大小事物改编后传唱,因此当时产生了大量的游女(艺妓)、白拍子(女扮男装)名手。
平安末期为宫廷贵族喜好,之间广为传唱,同时,“今样”亦为流行颜色的代称。但因为进入镰仓时代,激烈的战乱使武士们通过武力斗争登上政治舞台,反映战争生活的战记物语活跃起来,而今样作为前朝的乐曲被断绝,仅仅只能在雅乐“越天乐”的歌唱中寻到一丝踪影。
4.3.2 白拍子
白拍子在音乐上指雅乐及声音清晰的拍子,这里则指平安末期的歌舞和表演的妓女。这种说法在《平家物语》和《徒然草》中关于矶禅师、静御前的传说可以得到印证。男子也表演白拍子,但大多数是女艺人或由妓女上场。戴着黑色的立乌帽子,佩带黄金技术打造的太刀,以小鼓、笛、铜钵子为伴奏,在音乐伴奏下边唱边悠然起舞。唱的通常是当时的流行歌谣,其舞蹈也很有新意。男舞的特色只以今样为唱本。今样是平安中期至镰仓时代非常受欢迎的流行曲,和着鼓点而唱。这种歌曲有很强的佛教色彩,《梁尘秘抄》中收录了几首曲目。
4.4 教育
平安时代以前日本只有官学,中央是大学,地方是国学。空海在唐朝学习时,看到长安每坊有间塾,每县有乡学,教育机构完备,对日本没有私学感到遗憾。于是回国后于828年开创综艺种智院,培养人材。于此稍前,和气广世创立弘文院(9世纪初),后来公元821年藤原冬嗣创立劝学院,公元850年桔嘉智子创立学馆院,公元881年在原行平创立奖学院,私人讲学之风兴起。后来有的大学教官在私邱进行讲学,如菅原氏的菅原清公、菅原是善、菅原道真三代相继为文章博士,门人满朝野。由此而登高官的世称“龙门”,也叫“菅原廊下”。这种私塾俗称“红梅殿”,如滋野安成的私塾专授老庄学说,大藏美行的私塾专授经学。平安后期,私塾形式的私学终于代替了官学,教育得到普及。官学和私学衰落后,学问以家门相传,如明经道是清原氏、中原氏,明法道是扳上氏,算道是三善氏,阴阳道是安倍氏,中医道是和气氏与丹波氏,各家垄断学问。
4.4.1 阴阳师
阴阳师是起源于中国的阴阳家,懂得观星宿、相人面,还会测方位、知灾异,寻风水,施行祭祀的一种修士。由于近代历史原因,阴阳师在中国已经不可多见,大部分阴阳师在国内主要从事观测风水,相人面为生。
唐朝时期由于日本在白村江之战战败,日本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派遣唐使学习中原文化。而阴阳家等一众理念传入日本,阴阳师开始逐渐流行于日本。
代表人物:
安倍晴明日本最有名,影响最大的阴阳师。有关安倍晴明生平事迹,在平安时代后期就已在《大镜》、《今昔物语》中被传述;在镰仓时代于《宇治拾遗物语》、《古今着闻集》、《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当中出现。到了江户时代,更有《晴明物语》、《芦屋道满大内鉴》等书记载他的轶闻。另外像是人形净琉璃、歌舞伎、落语等戏曲也经常使用安倍晴明的传奇故事作为题材。时至今日,甚至还有“安倍晴明研究会”
4.4.2 安倍晴明 921-1005
安倍晴明(あべのせいめい)(公元921年2月21日——1005年9月26日)是活跃于平安时代中期的阴阳师,从镰仓时代至明治时代初期统辖日本官方重要的国家政府机构阴阳寮的土御门家的始祖。
安倍晴明是位对当时处在科技与咒术最先端的“天文道”和占卜为主的“阴阳道”的相关技术有着丰富知识的专家。 而他的生平事迹也被神秘化,孕育了许多传说般的逸话。
传说他生前与道摩法师(芦屋道满)是竞争对手,曾受天皇及权臣的器重。以至于江户时代流传着一句名言“不知源义经,但识晴明公“
4.5 学术
平安时代政府组织专人撰写史书,陆续修成《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和《三代实录》,这五种汉文历史著作与奈良时代的《日本书纪》合称《六国史》。
除以上编年史外,还编纂分类的历史。醍醐天皇时菅原道真奉救编写《类聚国史》,把从《日本书纪》到《文德实录》的历史按事实类别编成205卷,公元892年完成。
4.5.1 六国史
六国史,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所编辑的六部史书。西元720年舍人亲王临摹中国正史文笔,主编《日本书纪》,成为日本正史的滥觞。西元797—901年,日本政府陆续编撰五部正史﹕《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加上原本的《日本书纪》,合称“六国史”。
概略
- 《 日本书纪》 - 记载从神代开始到持统天皇结束(?~697年),凡30巻。720年(养老4年)完成。撰者舎人亲王。
- 《续日本纪 》- 记载从文武天皇开始到桓武天皇结束(697年-791年),凡40巻。797年(延暦16年)完成。撰者菅野真道、藤原継縄。
- 《日本后纪》 - 记载从桓武天皇开始到淳和天皇结束(792年-833年),凡40巻(仅存10卷)。840年(承和7年)完成。撰者藤原冬嗣、藤原绪嗣等。
- 《 続日本后纪 》- 记载仁明天皇时代(833年-850年)之事,凡20巻。869年(贞観11年)完成。撰者藤原良房、春澄善縄等。
- 《日本文徳天皇実录》 - 记载文德天皇时代(850年-858年)之事,凡10巻。879年(元庆3年)完成。撰者藤原基経、菅原是善、嶋田良臣等。
- 《日本三代実录》 - 从清和天皇开始到光孝天皇结束(858年-887年),凡50巻。901年(延喜元)完成。撰者藤原时平、大蔵善行、菅原道真等。
4.5.2 《日本书纪》
《日本书纪》(にほんしょき、やまとぶみ)是日本留传最早的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与《古事记》合称为‘记纪’。全书用汉字和万叶假名写成,采用编年体,共三十卷,另有系谱一卷。
依《古语拾遗》所述,“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在编纂《日本书纪》之前,并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仅有口耳传说,且日本与中国相同,当时以汉文作为正式的官方语言,考虑到文字之华美性,是以编纂《日本书纪》时,多半借用中国典籍上之文字,拿来描述上代所传承之传说,这是其一大特色。
5 岩波日本史摘抄
5.4 院政与内乱的时代(十二世纪)
5.4.1 白河天皇 1053-1129 72
白河天皇(しらかわ てんのう ;1053年6月7日-1129年7月24日),日本第72代天皇,后三条天皇尊仁长子,御息所藤原茂子所生。本名贞仁(日语:さだひと )延久四年十二月八日(1073年1月18日)到应德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087年1月5日)在位。
白河天皇仿效父亲后三条天皇实行院政,是第一位实行院政的法皇(退位后的天皇称上皇,上皇出家称法皇)。曾夸口道:“贺茂川之水、双六的赌局与山法师,天下间唯有这三件事不如我意”。
白河天皇时期,开启了院政制度,逐步夺回了自平安中期旁落的权力。但院厅的创设不断激化新旧贵族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崛起。白河天皇是平安时代后期政治混乱的始作俑者。
1072年即位。由于藤原氏势力的消弱,他有了掌握实权的机会。但为了更有效的掌握政权,他在1086年退位,让位给儿子堀河天皇,自己做了上皇,继续听政,并开创了院政制度,此后国家大政均出自上皇院厅,号称“院宣”,威信大过天皇圣旨。从此日本出现了院厅和朝廷两大政治结构,直至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结束,此百余年间,也就是所谓的院政时代。。1096年,上皇出家,做了“法皇”。但他既不受戒,也不起法号,依旧牢牢抓住权柄不放。
白河上皇非常高寿,一直活到77岁,经历了儿子堀河天皇、孙子鸟羽天皇、重孙(一说是他的私生子)崇德天皇三朝,始终保持院厅的“垂帘听政”,直到1129年7月24日(大治四年七月七日)才去世。
据说晚年与孙子鸟羽天皇的后宫藤原璋子有密切关系,以至生下了显仁亲王(崇德天皇)。再一说他甚至是平清盛的生父,可见白河上皇的为人。白河上皇非常凶悍,性情刚烈,因有次不满阴雨连绵,竟然下令用盆子装了雨水投入大牢,以此来“惩罚”上天。
5.4.2 堀河天皇 1079-1107 73
堀河天皇(1079~1107)是日本白河上皇的长子。即位时8岁,名义上由藤原氏实为摄政,实际上是白河上皇操纵一切。
堀河天皇温文尔雅,性情随和,与他的性情刚烈的老爹正好相反。他喜欢吹笛子,甚至能宵达旦地吹起来没完没了。臣下向他请示政事,则以“一切照白河上皇指示办”为辞,一推了之。白河上皇为了有效控制天皇,把自己的妹妹笃子送到宫内,让13岁的堀河天皇娶了32岁的亲姑妈。但是,这场乱伦的婚姻没有结出果实来。1103年,还是皇妃为天皇生下了皇子—宗仁亲王,白河上皇激动万分,立即封为太子。
人的年纪大了,都不喜欢别人控制自己,哪怕是自己的亲爹。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堀河天皇与白河法皇的冲突日益增多。这时摄政藤原师实反倒站在了天皇一边,对法皇的专制大为不满,可又无可奈何。1107年,在位21年的堀河天皇病逝,年仅29岁。他儿子宗仁亲王继位,为鸟羽天皇。
5.4.3 鸟羽天皇 1103-1156 74
鸟羽天皇(とばてんのう;1103年2月24日-1156年7月20日),日本第74代天皇(1107年8月9日-1123年2月25日在位)。讳宗仁(むねひと)。母皇太后次子。白河天皇贞仁庶长孙,堀河天皇善仁长子。
出生后不久母亲藤原苡子就逝世了,由祖父白河法皇养育。出生7个月后就被立为太子。父堀河天皇死后,5岁的鸟羽天皇即位,政务全部由白河法皇管理。永久5年(1117年)娶白河法皇的养女藤原璋子(待贤门院)并立为中宫,翌年与中宫生下五男二女。保安4年(1123年)1月23日,在白河法皇的主持下,鸟羽天皇禅位给了与待贤门院所生的长子崇德天皇(鸟羽天皇称之为“叔父子”,既是自己的叔父又是自己的儿子),实权仍由白河法皇掌握。
鸟羽就成了鸟羽上皇。白河法皇继续干涉朝廷的政治。于是,在日本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天皇、上皇、法皇三皇并立的奇特现象。
白河法皇死后,大治4年(1129年)开设院政。鸟羽上皇一反白河法皇的政策,将被白河法皇疏远的藤原忠实的女儿泰子(高阳院)迎入宫中,以巩固自己的院政。另一方面,失去白河法皇这一保护伞的待贤门院失宠,鸟羽上皇宠爱藤原得子(美福门院),迫使崇德天皇将皇位让给了得子的儿子近卫天皇。而后,近卫天皇体弱多病,不久早卒,鸟羽上皇本意将崇德上皇之子重仁亲王立为新君或命其父复位,但在关白藤原忠通反对下作罢。并立皇四子雅仁亲王(崇德天皇的弟弟,后白河天皇)为帝。这为之后保元之乱的爆发埋下伏笔。
5.4.4 藤原彰子 1101-1145
藤原璋子(康和三年(1101年)-久安元年(1145年)8月),大纳言藤原公实之女,日本第74代天皇鸟羽天皇中宫。与鸟羽天皇生有显仁亲王(崇德天皇)、禧子内亲王、通仁亲王、君仁亲王、上西门院统子内亲王、雅仁亲王(后白河天皇)、本仁亲王等五子二女。
出身于闲院流藤原氏。父亲是正二位行权大纳言藤原公实。